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收益同比增长75.8%至385.8百万港元,主要由一般建筑业务增长299.3百万港元和新贸易业务贡献94.0百万港元驱动[9] - 收益同比大幅增长75.8%至8.947亿港元[46] - 公司总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508,954千港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894,705千港元,增幅达75.8%[69] - 来自外部客户的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508,953千港元增至2025年同期的894,705千港元,增长75.8%[75] - 期内亏损58.2百万港元,同比轻微减少0.8百万港元[17] - 期内亏损为5823.8万港元,同比略有收窄[46] - 公司期内亏损从2024年上半年的59,029千港元略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58,238千港元[72] - 分部业绩从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8,456千港元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盈利5,819千港元[72]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从53,588千港元扩大至60,943千港元,增长13.7%[86] 各业务线收益 - 一般建筑承包服务收益从467,995千港元增至767,262千港元,增长64.0%[69] - 新增采购及贸易业务贡献收益94,049千港元[69] - 海事建筑工程收益从38,289千港元下降至29,822千港元,减少22.1%[69] - 一般建筑业务新拓展地区项目(中国南方及中东)贡献收益超过2亿元人民币[7] - 来自西海岸科创的建设项目收入为3524.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060.5万港元增长71.0%[118] - 来自海发环保的建设项目收入为4954.3万港元,去年同期为零[118] - 向大数据科技发展支付的建设项目成本为零,去年同期为573.1万港元[118] - 来自青岛电影学院的收入为521.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183.5万港元增长184.2%[118] 各地区收益 - 中国内地收益从467,995千港元增至717,239千港元,增长53.3%[75] - 香港收益从38,750千港元增至174,447千港元,增长350.2%[75] 毛利率和经营亏损 - 公司毛利率为7.4%(去年同期6.9%),扣除海事项目合约成本12.6百万港元影响后保持稳定[10] - 毛利率为6.0%,较去年同期的6.9%有所下降[46] - 经营亏损为1279.6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046.2万港元有所改善[46] 成本和费用 - 研发开支增加2.8百万港元至8.6百万港元,主要用于幕墙工程技术研发[12] - 财务成本净额增长6.6%至44.7百万港元,因依赖外部融资及发行公司债券[15] - 财务成本净额从41,934千港元增至44,701千港元,增长6.6%[72] - 财务成本净额从41,934千港元增至44,701千港元,增长6.6%[81] - 员工成本总额为56.2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64.4百万港元下降12.7%[26] - 员工成本从64,441千港元降至56,238千港元,减少12.7%[78][79] - 短期租赁机械设备开支增至3,128千港元,同比增长8.7%[91] - 向关联方支付的利息开支为413.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01.1万港元增长105.6%[118] - 主要管理人员薪酬支出为46.5万港元,较去年同期94.5万港元下降50.8%[123] 资产和负债变动 - 贸易应收款项减少193.8百万港元,因与债务人达成收款结算[19] - 合约资产增加190.0百万港元,反映一般建筑业务待核证工程金额上升[23] - 净债务额达1,657.2百万港元,流动资产净值214.7百万港元[2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至8355.7万港元,较期初减少35.5%[47][54] - 总资产减少至51.276亿港元,较期初减少1.5亿港元[47][49] - 贸易应收款项及票据为10.427亿港元,较期初减少17.5%[47] - 权益总额减少至2.515亿港元,较期初下降17.8%[47][49] - 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5,280,368千港元减少至2025年中的5,127,682千港元,下降2.9%[73] - 一般建筑承包服务分部资产从4,603,977千港元减少至4,303,465千港元,下降6.5%[73] - 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末的4,974,512千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876,202千港元,减少98,310千港元[74] - 非流动资产从304,178千港元略降至301,543千港元,减少0.9%[75][77] - 物业、机器及设备期末账面净额增加至301,543千港元,较期初增长3.1%[88] - 船舶资产账面净额达171,139千港元,占物业设备总额的56.8%[88] - 使用权资产非流动部分增至61,669千港元,较2024年末增长8.3%[90]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下降至1,042,729千港元,同比减少17.5%[92] - 超过两年账期的贸易应收款项增至197,416千港元,占比达20.1%[92] - 应收附属公司款项达1,038,393千港元,其中一年内账期占比57.8%[94] - 合约资产增长至1,919,816千港元,较期初增加12.3%[96] - 贸易应付款项维持高位达2,597,344千港元,其中超过一年账期占20.3%[99][100] - 应付票据增至157,979千港元,全部为一年内到期[101] - 应收同系附属公司款项为10.38亿港元,较去年底12.04亿港元下降13.8%[119] - 应付西发商业保理款项为6171.6万港元,较去年底6001.0万港元增长2.8%[119][125] 借款和融资活动 - 资产负债率升至764.4%(2024年末616.6%),因权益结余下降[24] - 总借款达15.117亿港元,其中流动借款10.963亿港元[49] - 借款从1,711,225千港元降至1,511,510千港元,减少199,715千港元[74] - 公司债券从29,835千港元大幅增至265,825千港元,增加236,000千港元[74] - 借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112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5.115亿港元,减少11.7%[103] - 短期银行借款(有抵押)从2024年12月31日的9.9246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9626亿港元,增长10.5%[103] - 人民币计值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5.5005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4.0851亿港元,减少9.1%[106] - 港元计值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3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3亿港元,减少22.6%[106] - 澳门币计值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18万澳门币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0[106] - 一年内到期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8557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9626亿港元,减少14.7%[107] - 最终控股公司提供的无限额担保所覆盖的银行贷款额度从2024年12月31日的5.0858亿港元激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5887亿港元,增长128%[108] - 最终控股公司连同附属公司提供的无限额担保所覆盖的银行贷款额度从2024年12月31日的5.412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9170亿港元,增长120%[108] - 来自同系附属公司贷款为1.449亿港元,利率5.70%,2025年到期[119][122] - 另一笔同系附属公司贷款为1.30亿港元,利率5.70%,2026年到期[125] 现金流变动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8077万港元,去年同期为现金净流入[54] - 非流动资产添置从4,024千港元大幅增加至28,601千港元,增长610.8%[73] - 资本开支28.8百万港元用于购置物业、机器及设备,其中27.8百万港元为青岛抵债楼宇[27] 抵押和担保 - 抵押存款74.3百万港元作为银行借款担保,较2024年底116.2百万港元下降36.1%[31] - 建筑合约履约保证金8,616,000港元(与2024年底持平)[32] - 附属公司提供的建筑合约履约保证金为862万港元,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109] 诉讼和风险 - 涉及诉讼索赔112百万港元,未计提拨备[33] - 集团涉及一宗诉讼,原告要求赔偿1.12亿港元,但未作拨备[110] 员工变动 - 员工总数减少至521名,较2024年底567名减少8.1%[26] 股权和公司治理 - 国有资本控股62.25%股权,通过青岛西海岸控股等实体持有[38] - 崔琦先生及关联方合计持股7.65%[38] - 本期间未派发股息[41] - 购股权计划自2016年采纳后未授出任何购股权[34]
瑞港建设(06816) - 2025 - 中期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