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2024年营业收入为6.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11%[21]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19.8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75%[21]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38元/股,同比下降44.93%[2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81%,同比减少4.29个百分点[23]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9,921.6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9.84万元[36] -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11%至69,921.67万元,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9.81%至52,874.26万元[175]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23%至69,329.4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19.82%至52,612.74万元[176] -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4.11%,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17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96%,同比增加1.41个百分点[23] - 公司财务费用同比上升17.04%至579.37万元[175] - 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上升7.32%至4,165.96万元[175] - 公司管理费用同比上升5.79%至5,203.09万元[175] - 研发费用增长7.32%至41,659,565.61元[193] - 研发投入总额为41,659,565.61元,同比增长7.32%,占营业收入比例5.96%[13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量)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43.0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6.07%[21]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一季度为-8004万元,第二季度为168万元,第三季度为-1923万元,第四季度为8416万元[27] -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26.07%至-1,343.06万元,主要因销售回款减少[175] - 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21.46%至-1,416.13万元,主要因购买理财未到期[175] - 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64.89%至-5,265.43万元,主要因偿还借款及现金分红[17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3,430,551.85元,同比下降126.07%[195] 业务线表现(汽车业务) - 汽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85,095,898.22元,占主营业务收入84.39%,同比下降27.19%,毛利率提升3.27个百分点至26.24%[178][179]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品总收入569,707,500元,占主营业务收入82.17%,同比下降28.09%,毛利率提升4.75个百分点至27.15%[180] - 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直接材料成本下降36.43%至279,390,137.98元,占总成本53.11%[184]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直接材料成本下降33.99%至320,074,485.23元,占总成本60.84%[184] - 定制夹具直接材料成本下降69.13%至4,910,434.48元[185] 业务线表现(储能业务) - 储能业务收入及利润贡献低于预期,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24] - 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储能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5] - 储能业务销售收入87,721,605.13元,同比增长643.99%,但毛利率下降19.82个百分点至8.83%[178][180] - 储能系统直接材料成本增长726.33%至52,548,124.00元,占总成本9.99%[184] - 储能系统销售量60.53MWh,同比增长808.18%,库存量168.14MWh,同比增长86.65%[181][182] - 储能系统直接材料成本大幅增长726.33%至52,548,124.00元[185] 地区表现 - 内销收入692,358,132.14元,同比下降18.34%,毛利率提升1.48个百分点至24.09%[178] - 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取得进展,完成香港北人、墨西哥北人和德国北人的设立[38] - 公司2024年在墨西哥、欧洲的首批项目顺利启动,获得全球化汽车零部件头部客户认可[34] - 境外资产规模为11,762,296.21元,占总资产0.65%[19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公司面临的风险,具体内容见"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部分[3] - 储能业务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大幅下降,公司以风险管控为核心,适度放缓客户开发节奏[41] - 公司探索低空经济领域,投资紫熹阳通航,培育"飞行+文旅"新型商业模式[43] - 公司计划通过储能智能生产线至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商业模式[154] - 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标准不完备且价格战突显[161] - 海外业务以欧元、美元结算,存在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损益风险[165] - 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面临下行压力[165] 研发和创新 - 公司2024年推出新产品"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BR-InMan)",基于国产开源大模型构建焊接工艺推理引擎[35] - 公司推出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已完成第一代产品开发测试和客户试用,2025年将加大研发和市场推广[39] - 新产品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BR-InMan"采用多模态感知和智能化决策技术,适用于电梯、船舶等行业[44] - 公司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应用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45] - 公司自主研发的SCADA+系统服务了众多优质头部客户,解决生产现场难题[35] - 公司研发的汽车底盘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产品进入宝马、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体系[101] - 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产线单条产能为2GWh,已投产两条产线总产能达4GWh[129] - 研发柔性力控系统及焊缝视觉引导打磨解决方案,突破大型结构件智能打磨技术[126] - 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融合AI智能决策、多模态传感等技术实现工艺智能化[127] - MES系统实现电芯、模组、PACK全制程100%质量检测与追溯[129] 资产和负债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6%[22] - 2024年末总资产为18.0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3%[22] - 报告期末存货账面价值66,432.2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48.37%[166] - 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含合同资产)为25,470.3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18.55%[167] - 存货增长34.27%至664,322,885.75元,主要因海外项目在制备货[197] - 货币资金下降39.95%至154,400,999.93元[197] - 其他应收款激增671.92%至18,873,460.45元[197]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新增2,980,000元,占总资产0.16%[198] - 在建工程减少3,355,232.14元(降幅100%),因厂房及设备转固[198] - 使用权资产下降至4,855,032.24元(降幅75.89%),因处置子公司及厂房退租[198] - 短期借款大幅减少至7,006,202.78元(降幅94.99%)[198] - 应付票据增长35.04%至102,858,624.32元,因采购量增加[198] - 长期借款激增170.04%至105,314,626.41元[198] 股东回报 - 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9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22,130,314.22元(含税),占公司2024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48.96%[5] - 公司2024年12月31日总股本为118,601,725股,扣除回购专用账户中2,126,387股后,参与分红的股份总数为116,475,338股[5] - 公司2024年度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5] 公司治理 -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4] -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4] - 公司负责人朱振友、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金杰慧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金杰慧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5]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行业和市场趋势 - 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到2025年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82] - 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目标较2020年翻番,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将迎来重大机遇[83]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远大于本体市场,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设备是首要应用行业[84] -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达到20%,2030年达到25%[87] - 储能行业进入加速洗牌阶段,产能过剩和政策调整推动整合[87] - 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从峰谷套利转向综合能源管理如VPP虚拟电厂[89] - 储能盈利模式从依赖峰谷价差转向电力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多元化收益[90] - 储能产品技术趋向标准化,对交付效率、质量和成本要求极致[91] - 工商业储能产品场景多元化,不同省份充放电时段和气候环境差异大[93] - 2023年储能市场需求快速爆发,电芯、PCS、BMS、EMS迎来标准化浪潮[115] - 2023年后工商业侧储能峰谷价差拉大,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市场增速显著[116] - 2024年工商业储能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116] - 液冷方案成本已与传统风冷方案相当,将成为未来电池温控主流选择[118] - 工商业储能场景高度分散,包括工厂、工业园区、商场等,规模通常在百MWh以下[119] - 工商业储能政策优化分时电价机制,通过峰谷价差扩大提升套利收益[122]
江苏北人(688218)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