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为28.57亿元,同比下降27.58%[2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98.52万元,同比下降39.19%[2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0亿元,同比下降59.79%[2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7%,同比下降0.57个百分点[23] - 2024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65亿元[27]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85,716.34万元,同比下降27.5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98.52万元,同比下降39.19%[47]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4年营业收入为28.57亿元,同比下降27.58%[51] - 包装行业收入占比81.22%,达23.21亿元,同比下降23.86%[51][52] - 新型烟草行业收入2.38亿元,占比8.33%,同比下降44.87%[51][52] - 华东地区收入6.15亿元,占比21.51%,同比下降49.96%[51][53] - 精品纸包装收入17.35亿元,占比60.72%,同比下降30.44%[51][53] - 镭射材料及烟膜收入7.81亿元,占比27.32%,同比下降12.34%[51][5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总成本20.87亿元,同比下降28.57%[58]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36%至7850万元[61]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7.67%至2.71亿元[61] - 财务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32.02%至393万元,主要因利息收入减少[61]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4.14%至1.58亿元[61]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中高端消费品牌的精品纸包装、新材料产品及新型烟草制品[22] - 精品纸包装业务营业收入为173,472.89万元,同比下降30.44%,新材料业务营业收入为78,059.14万元,同比下降12.34%,新型烟草业务营业收入为23,809.77万元,同比下降44.87%[47] - 公司精品纸包装产品广泛应用于烟酒、电子烟、消费电子、日化、医药及IP文创等多个行业领域[36] - 公司包装新材料包括光刻镭射转移膜/纸、镭射复合膜/纸、彩色烟膜及可降解材料等[38] - 公司电子材料业务涵盖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封装材料和复合集流体,其中复合集流体处于产能建设期[39][40] - 公司新型烟草业务构建了国内深耕与海外拓展的生态,包括雾化电子烟ODM/OEM核心业务和加热不燃烧卷烟产品研发[41][42] 各地区表现 - 华东地区收入6.15亿元,占比21.51%,同比下降49.96%[51][53] - 公司在海外设立自有品牌营销公司,开展加热不燃烧卷烟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推广[42] - 印尼云普星河项目完成厂房选址及基础建设,布局烟标、电子烟等包装领域[50] - 印尼NGP工厂取得当地烟弹生产资质,专注于加热不燃烧烟弹研发与ODM/OEM服务[5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构建"包装产业+新型烟草产业+新材料产业"的业务格局[109] - 精品纸包装业务将依托印尼、迪拜两大智造基地辐射中东、东南亚市场[110] - 新材料产业重点构建纸基材料与功能膜材双引擎增长模型[110] - 新型烟草产业将深化重点客户关系管理并启动产线自动化改造计划[111] - 公司计划通过多元化手段形成质量监督网络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111] - 持续聚焦环保材料的研发创新,开发可降解回收的包装材料[112] - 公司计划健全分红政策并深化投资者关系管理以强化市值管理[112] - 公司面临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烟标产品价格下降影响毛利率的风险[114] - 公司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中采购降低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影响[114] 研发和技术创新 -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专利91项(发明专利21项),新获得专利授权78项(发明专利28项),累计专利授权达984项(发明专利173项)[44] - 公司研发投入聚焦光学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领域,自主研发堆叠式智能包装盒集成三重防伪溯源系统[48] - 复合集流体项目完成复合铝箔与复合铜箔生产线建设,采用高功率磁控溅射技术攻克超薄膜材工艺难题[49] - 磁定向多效果光变图形特种印刷技术研发已完成并实现批量生产,突破传统磁性光变印刷技术的三大技术瓶颈[62] - 柔性印刷电子及数字化智能包装技术研发已完成并实现批量生产,解决纸基无芯RFID标签适配纸质包装的行业痛点[62] - 纤毫精细纹理压印特种印刷技术研发已完成并实现批量生产,解决微米级纹理匹配问题,满足高端领域纳米级光学纹理需求[62] - 多维微纳结构防伪纹理包装纸及其绿色印刷技术项目研发已完成并实现批量生产,突破传统折叠纸盒防伪包装材料的三大行业痛点[62] 公司治理和股东信息 - 公司全年召开股东大会1次,审议通过20项提案,提案通过率100%[120] - 公司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报告期内共召开10次董事会[121] - 公司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报告期内共召开监事会6次[121] - 公司全年通过法定渠道披露公告110份[122] - 公司于2025年4月27日审议通过《市值管理制度》,明确市值管理目的、机构职责及监测预警机制[117] - 公司未披露"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118] - 公司未制定估值提升计划[117] - 公司严格执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报告期内未发生内幕信息泄露[123] - 公司采用"短期绩效+长期价值"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绩效奖金、培训等多维度激励员工[122] 员工和薪酬 - 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总数4,204人,其中母公司848人,主要子公司3,356人[153] - 员工专业构成:生产人员3,040人(72.3%),销售人员162人(3.9%),技术人员472人(11.2%),财务人员73人(1.7%),行政人员457人(10.9%)[154] - 员工教育程度:研究生及以上32人(0.8%),本科416人(9.9%),大专705人(16.8%),大专以下3,051人(72.6%)[154] - 公司采用"薪酬与业绩双对标"机制,结合行业薪酬分位值及战略目标动态调整薪酬[155]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2023年税前报酬总额合计为1534.13万元[144][145] - 董事长乔鲁予税前报酬192万元,总经理侯旭东204万元,常务副总经理李德华477.93万元[144] - 财务负责人富培军税前报酬81.5万元,副总经理吕伟137万元,任元丽110.76万元[145] 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 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为6.18mg/Nm³,排放总量为9.1200吨[178] - 公司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为32mg/L,排放总量为0.0436吨[178] - 公司氨氮排放浓度为0.658mg/L,排放总量为0.0009吨[178] - 公司总氮排放浓度为21.14mg/L,排放总量为0.0288吨[178] - 公司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包括10项国家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177] - 公司排污许可证有效期至2025年4月29日[177] - 公司采用蓄热式热氧化设备(RTO)处理有机废气,确保气体排放达标[179] - 废水处理采用隔油-调节-酸化-压滤-微电解-沉淀-TET立体生态反应池-化学氧化池工艺,并配备在线监测系统[179] - 固体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密闭存放、安全处置,并委托资质单位处理危险废物[179] - 公司通过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186]
劲嘉股份(002191)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