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2024年营业收入为796,532,027.19元,同比下降36.10%[18]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393,212.19元,同比下降178.12%[18]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6,116,733.31元,同比下降224.78%[18] - 2024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918,021.28元,显著低于其他季度[21] -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1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营业收入为7.965亿元,同比下降36.10%,营业成本为6.223亿元,同比下降34.66%,毛利率为21.87%,同比下降1.73%[128] - 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营业收入为7.418亿元,同比下降39.00%,营业成本为5.826亿元,同比下降37.44%,毛利率为21.46%,同比下降1.96%[128] - 技术服务营业收入为4863万元,同比增长84.69%,营业成本为3460万元,同比增长90.87%,毛利率为28.85%,同比下降2.30%[128] - 修复药剂营业收入为555万元,同比增长30.86%,营业成本为495万元,同比增长66.31%,毛利率为10.85%,同比下降19.00%[128] - 2024年销售费用为32,699,542.16元,同比增长5.45%[138] - 2024年研发费用为31,178,915.67元,同比下降23.88%[138] 经营性现金流 - 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相较2023年度提升58.33%[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955,264.91元,同比改善58.33%[1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955,264.91元,同比改善58.33%[142] 业务线表现 - 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4.69%,达到4863万元,占总营收比重从2.11%提升至6.11%[126] - 环境修复整体解决方案收入下降39.00%至7.4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97.55%降至93.12%[126] - 修复商品销售收入增长30.86%至555万元[126] 地区表现 - 华北地区收入下降10.58%至2.014亿元,华东地区收入大幅下降57.67%至2.517亿元[126] - 华北地区营业收入为2.014亿元,同比下降10.58%,营业成本为1.679亿元,同比下降6.31%,毛利率为16.66%,同比下降3.80%[129] - 华东地区营业收入为2.517亿元,同比下降57.67%,营业成本为1.873亿元,同比下降57.93%,毛利率为25.58%,同比上升0.45%[12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4年业绩下滑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等多重因素影响,生态与环境治理行业投资速度放缓,市场竞争加剧[3] - 公司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科技项目,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194] - 公司面临行业政策变化风险,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变化[197] - 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将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修复技术以保持领先地位[198] - 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客户主要为政府及相关背景国有企业[200] 行业趋势和政策 - 国内环保行业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并将面临整合[30] - 2027年阶段性目标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33] - 环保行业趋势向绿色低碳修复发展,2023年12月发布《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173] - 区域化、系统化环境治理需求增加,国家发布多项规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174] - 2020年环保产业中91%的营业收入集中在年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占比仅为9.1%[177] - 2020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高达72.9%,但其营业收入占比仅为2.6%[177] -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从业企业数量较过去十年增长约77%,达到1万余家[177] - 2021-2025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资金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8] 公司荣誉和技术优势 - 公司连续第十一年荣获"土壤修复年度领跑企业"称号[34] - 公司荣获"固废领域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称号[34] - 公司是全国首家通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服务认证"一级认证的环境修复从业单位[35] - 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是唯一一家入围的环境修复行业从业单位[35] - 公司再次获得AAA环保企业信用评价[35] - 公司完成国内首例农药污染场地、焦化场地、石化场地及土壤和地下水联合修复项目[36] - 公司累计主/参编标准、指南50余项,其中42项已发布实施[60] - 技术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67%(硕士103人,博士21人),140人获中高级职称[61] - 公司牵头/参与近5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家级项目占比超一半[65] 重大项目表现 - 天津农药厂修复项目中标合同额17.27亿元人民币,为国内单标段最大项目,修复目标污染物土壤21种、地下水5种[37] - 马(合)钢修复项目中标合同额4.99亿元人民币,为2022年全国较大场地修复项目,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名录[38][39] - 广钢地块修复项目中标合同额4.399亿元,涉及1730m³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和182476m³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铅最大超标179.2倍[40] - 四川省会东县野牛坪大堰灌区农田土壤改良项目中标合同额约2.16亿元,为国内最大农田污染治理项目[41] - 云南红云氯碱厂含汞盐泥处理项目二期中标合同额1.40亿元,刷新国内汞污染场地修复规模[44] - 海口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33亿元,后续中标昆明市西山区项目5.38亿元和云南云天化项目3.70亿元[47] 研发和技术创新 - 2020年公司7项技术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包括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注入井-原位化学氧化等修复技术[51] - 2022年公司3项技术被认定为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包括复杂有机污染场地燃气加热原位热脱附治理技术[51] - 2023年公司“污染砂性土壤快速分选淋洗一体化装备”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并被评为推广技术[52] - 2023年公司“复杂污染场地高压旋喷注射—原位化学氧化成套修复技术”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52] - 2024年公司1项技术、1项装备和4项工程入选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53][54] - 2020年公司“钢铁冶炼场地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耦合修复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5] - 2024年公司“氯代有机物污染场地绿色修复关键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及应用”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6] - 2024年公司“余热梯级高效利用的新型异位直接热脱附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处理规模为30t/h[56] 资产和负债情况 - 货币资金从年初的390,645,183.79元减少至年末的344,328,673.84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0.87%至11.22%[145] - 应收账款从年初的865,112,251.53元增至年末的970,841,864.88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4.86%至31.64%,主要因达到收款条件的应收账款增多[145] - 合同资产从年初的1,483,417,191.62元降至年末的1,297,584,880.22元,占总资产比例减少3.64%至42.29%,部分转入应收账款[145] - 受限资产总额37,219,063.78元,包括冻结货币资金17,499,258.48元和抵押固定资产19,719,805.30元[149]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累计使用24,270.31万元,使用比例达92.16%[156] - 2023年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累计使用18,802.25万元,使用比例85.43%[156] - 募集资金用途变更涉及6,257.58万元,占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的23.76%[156] - 公司变更“修复中心建设项目”未使用募集资金6,098.34万元(含利息收入)用于投资新项目“天津市卫河(北辰段)提质增效项目”和“昆明市西山区海口工业园区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EPC项目”[163] 数字化和智能化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系统(ECO)已在20多个项目中深度应用,管理在控项目60余个[187] - ECO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专利1项及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187] - 公司正推进AI辅助文献阅读和方案编制智能体的搭建与测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188] - 公司已在20余个项目上开展无人机航测服务,建模成果上传至ECO平台实现空地一体化环境信息模型[189]
建工修复(300958)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