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0,758.14万元[7] - 公司2024年末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为33,896.39万元[7] - 2024年营业收入为55.39亿元,同比下降48.37%[22]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8亿元,同比亏损扩大[22]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2亿元,同比增长147.37%[22]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70.43亿元,同比下降6.72%[22] - 2024年末总资产为128.50亿元,同比下降9.23%[2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96%,同比下降5.38个百分点[24]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0%,同比增加0.69个百分点[24]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7009.51万元[28] -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17.66亿元,为全年最高单季度收入[29] - 2024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5亿元,为全年最大单季度亏损[29]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减少48.37%[75][81][82][84]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8亿元,同比减少307.80%[75][81] - 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30%,同比减少1.75个百分点[78] - 营业成本53.75亿元,同比减少47.58%[82][84] - 财务费用1.05亿元,同比增加131.36%[82] - 研发费用2.33亿元,同比减少38.23%[8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62亿元,同比增加147.37%[82]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50亿元[83]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1亿元[83] - 信用减值损失-1.18亿元,同比增加[82][84] 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连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前列[44] - 公司全年完成正极材料销售7.1万吨,磷酸铁锂6万吨产线年末满产[55] - 公司6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实现满产[61]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实现小批量出货[61] - 全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实现累计百公斤级发货[61] - 三元前驱体与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子公司金驰能源生产的前驱体100%用于公司正极材料生产[73] - 正极材料生产量为75,144.12吨,同比增长23.19%,销售量为70,992.43吨,同比增长14.01%,库存量为7,065.94吨,同比增长144.19%[88] - 三元前驱体生产量为19,731.88吨,同比增长16.60%,库存量为2,338.00吨,同比增长45.34%[88] 地区表现 - 国内地区营业收入为54.04亿元,同比下降48.69%,毛利率为2.17%,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86] - 国外地区营业收入为3.26亿元,同比下降57.04%,毛利率为23.45%,同比增加1.16个百分点[8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4年度拟不派发现金分红,不送红股,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7] - 公司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4] - 公司计划2025年全面落地全球化战略,推进"技术出海+产能出海"[123] - 持续深化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双轮驱动"业务格局,高镍单晶材料保持行业领先[124]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深化与日本村田、PPES等国际客户合作[125] 行业和市场趋势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36] -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051.2GWh,同比增长21.5%[36]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幅达34.4%和35.5%[48]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9%,较2023年提升9.3个百分点[48] - 纯电动车型占比68%,插电混动占比32%[48] -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1,051.2GWh,同比增长21.5%,中国企业贡献超75%增量,头部厂商合计市占率62.3%[49] -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69GWh,同比增加64.9%[49] - 2024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329.2万吨,同比增速32.9%,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242.7万吨,占比提升6.3个百分点[49] - 三元材料出货量64.3万吨,同比下滑3.2%[49] - 行业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CR10)从2020年58%升至2024年68.5%,淘汰低效产能约230GWh[49] - 行业前五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7.2%,较行业均值高3.5个百分点,中国锂电军团全球市占率攀升至65.5%[49] - 2024年中国单晶三元材料产量28.9万吨,同比增长13.3%,全球高镍三元产量53万吨,同比增长3.3%[57] - 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电池低10%-20%,但有望通过优化在储能领域规模化应用[57] - 磷酸锰铁锂理论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高出20%[58]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现阶段可达500瓦时/千克[58] - 2024年国内锂电正极材料CR10预计提升至65%(2023年为60%)[119] - 三元材料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高镍9系及单晶材料巩固市场主导地位[120] 研发和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232,614,191.21元,同比下降38.23%[65]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0%,同比增加0.69个百分点[65] - 公司新获18项发明专利,累计获得118项有效发明专利[62] - 公司参与起草标准新实施29项,累计实施标准79项[62] - 公司研发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9,856万元,本期投入8,964.59万元,累计投入18,924.57万元[69] - 研发人员数量增至301人,占总员工比例13.69%,薪酬总额5,418.90万元,平均薪酬18.00万元[71] - 研发人员中博士11人、硕士107人,30岁以下员工占比48.5%(146人)[71]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62项,技术涵盖中镍、高镍、单晶、多晶等多个方向,性能行业领先[72] - 第7项磷酸锰铁锂项目2024年投入超1,000万元,总投资规模达1,200万元[69] - 第6项4.4V中镍高电压产品累计投入4,739.98万元,占总投资规模的89.4%[69] 公司治理和人事变动 - 公司注册地址变更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沿高路61号[16] - 公司股票简称由“长远锂科”变更为“五矿新能”,股票代码688779[19] - 公司董事会秘书为曾科,联系方式为0731-88998117[17] - 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媒体包括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18] -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20] - 公司未出席董事为董事长胡柳泉,原因为工作原因,委托人为张臻[5] - 2024年4月独立董事邓超辞职,提名饶育蕾为独立董事候选人[141] - 2024年8月董事冯戟、副总经理周友元、财务负责人刘海松辞职,聘任张瑾瑾为副总经理、李卫文为财务负责人[142] - 2024年10月监事会主席吴世忠辞职[142] - 2024年12月监事高云川辞职[143] - 2025年3月监事赵增山辞职[143] - 2025年2月提名鲁耀辉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3月当选[144] - 2025年2月提名何小丽、宁红岩为监事候选人,3月当选,何小丽任监事会主席[145]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508.45万元[152]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273.28万元[152] 环保和社会责任 - 公司2024年度环保资金投入为5369.98万元[182] - 全资子公司金驰能源被列为2024年重点排污单位[183] - 2024年公司废气排放含氨0.48吨,粉尘0.82吨,硫酸雾0.37吨,均未超标[184] - 危险废物年处置量含镍废渣9.88吨,废包装物123.43吨,废矿物油3.97吨[185] - 2024年处理废水59.62万吨,回收纯水36.93万吨[186] - 年综合能耗84923.5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消耗54659.11万千瓦时,天然气713.24万立方米[193]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34.07万吨二氧化碳,其中净购电力排放28.73万吨[194][195] - 蒸汽年消耗量8.75万吨,折合温室气体排放2.67万吨二氧化碳[195] - 自来水年消耗量82.46万立方米[197] - 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1.13万吨二氧化碳[195] - 燃料燃烧排放温室气体1.54万吨二氧化碳[195] - 报告期内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行政处罚[188][192] - 公司修订完善了9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199] - 子公司根据本部制度制定更细化的环保管理制度[199] - 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管理办法是9项制度之一[200] - 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9项制度之一[200] - 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9项制度之一[200] - 安全环保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是9项制度之一[200] - 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是9项制度之一[200]
五矿新能(688779)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