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总结 - 2023 - 2024年报告期内上市公司培养基与CDMO业务双向转化客户销售金额超2.6亿元,占比48.21%[14] - 2024年上市公司CDMO业务收入下滑,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承压[15] - 2024年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近60%,标的公司前十大客户占比约25%[27] - 2022 - 2024年公司CDMO业务面临大订单支撑不足等问题[49] - 标的公司2024年药效学收入18,823.20万元,同比增加12.96%[96] - 标的公司2025年上半年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服务收入12,679.33万元,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5.89%[96] - 2022 - 2024年,标的公司临床前CRO业务收入复合增速达12.62%,远超同期同行业0.87%的平均水平[96] - 2025年上半年标的公司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国外业务收入6,896.49万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增加157.44%[97] - 2025年上半年标的公司美国地区收入同比增加152.75%[97] 用户数据 - 截至2024年底,247个使用公司细胞培养基产品的药品研发管线中,141个处于临床前阶段[5] - 市场随机调研的60个国内III期临床或商业化阶段的大分子生物药管线中,临床前到临床阶段约82.2%会选同一家CRO/CDMO服务商,临床到商业化阶段约81.1%会选同一家[8] - 公司调研的29个标的公司客户管线中,约69.0%的管线现阶段培养基使用从临床前延续下来[27] - 头豹研究院调研的58个有效药品管线中,临床前到临床阶段约88.4%的产品管线选同一家培养基供应商,临床到商业化阶段约90.4%选同一家[27] - 标的公司服务超100个全球或国内首创的创新药管线进入临床阶段[80] 未来展望 - 公司2025年通过与国内某CRO公司合作将培养基产品进入默沙东供应商体系[44] - 公司并购澎立生物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提升抗周期与抗风险能力[50] - 上市公司认为并购核心目标是构建长链条、综合化创新药服务能力,为长期产能消化奠定基础[83] - 奥浦迈制定多元化产能消化方案,包括优化项目结构、拓展海外市场等[86]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优化技术使复苏后细胞活率超90%,且保持干细胞干性完整[61] - 公司第二代人源化免疫系统小鼠不易发生GVHD,有较好的髓系免疫细胞重建[61] - 公司多器官肿瘤原位接种技术成功率较高,建模周期显著缩短[61] - 公司建立体外检测评价体系,覆盖ADC产品各检测环节[61] - 公司构建全面评价平台,实现对ADC产品从分子到系统层面深度解析[61] - 公司打造溶瘤病毒产品综合评价平台,能量化溶瘤效果并精准监测免疫重塑[62] - 公司采用PCTS技术,可实时评估药物渗透、药效及组织毒性等[62] - 公司体内转染CAR - T评价平台实现载体筛选等无缝衔接,构筑技术壁垒[62] - 公司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可对不同病因肺炎进行全面精准评估[63] - 公司自主开发并优化一系列皮肤疾病相关模型,兼容不同品系动物[63] - 公司新增TCE疗法评估平台,可提高临床前数据一致性与规范性[65] - 单靶点多适应症快速评价模型平台,能根据候选药物特性构建疾病模型[65] - 基于食蟹猴的银屑病评价平台,使食蟹猴模型与临床患者高度一致[65] - 公司建立动物呼吸模拟系统和专用雾化装置,具备领先量化给药能力[67]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自2022年以来培养基产品海外市场销售年复合增长率达33.97%[38] - 2024年标的公司战略性收购美国SAMM Solutions公司业务强化北美市场布局[44] - 公司并购澎立生物,拓展药物研发R端布局[23] - 本次交易可使公司从“培养基+CDMO”到“培养基+CRDMO”,服务全流程[30][31] - 标的公司100%股份的交易价格确定为145,050.07万元[110] 其他新策略 - 公司采用“产品 + 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两项业务协同显著[14] - 行业转折期可通过并购重组打造一站式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5] - 标的公司可在供应商入库及选择、现场审核、样品测试与小规模验证时与公司协同[32] - 上市公司D端业务可向标的公司R端业务导流,提升临床前药物开发效率[55] - 标的公司R端业务可向上市公司D端和M端业务导流,提升上市公司管线积累[55] - 标的公司医疗器械临床前CRO服务板块可采购上市公司培养基产品,实现集团内协同[58] - 本次交易设置差异化定价、支付方式,股份对价分期支付、解锁,设置业绩对赌条件[104]
奥浦迈(688293) - 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的审核问询函回复之核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