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AI算力产业链:产业变化&逻辑变化
2025-10-09 14:47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国产AI算力产业链及半导体产业链 包括AI算力芯片 存储 封测 设备材料 EDA等环节[1] * 纪要重点提及的公司包括华虹 中芯国际 长鑫存储 寒武纪 海光 通富微电 永新电子 华大九天 概伦电子 江波龙 德明利 晶合集成 翱捷 芯原 灿芯 兆易 澜起 盛科等[1][7][10][12][13][17][23][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AI算力需求与产业动态 * 国内外AI算力需求加速扩张 OpenAI 谷歌等海外巨头及国内互联网巨头均积极部署算力[1][2] * 国内模型能力与海外差距约2-4个季度 因演绎方向清晰 国内模型追赶速度较快[1][2] * 国内大厂在AI上的投入比2025年上半年更为激进 数据中心规划和算力需求持续性均优于市场预期[2][3][6] * AI大模型发展及应用推进对算力芯片需求持续增长 例如OpenAI与AMD合作部署约6GW算力 首批1GW MI400系列GPU预计2026年下半年上线[13] 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与制程突破 * 国产半导体产业链整体发展势头强劲 各环节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 但制造环节仍面临卡点[1][4] * 预计2026年将成为国产先进制程的重要转折年 2026年底或2027年初高端GPU良率有望显著提升 晶圆厂主升浪预计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到来[1][4] * 设备端资本开支乐观 2025年底至2026年资本开支有40-50%的增长空间 每年约300多亿美元 2025年底至2026年初多项关键设备可能落地[11] * EDA整合速度加快 国产化进程加速 高端GPU需求增加是推动因素 重点关注华大九天和概伦电子[12] 存储行业发展趋势 * 长鑫存储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上市 将加速存储行业扩产节奏 HBM年底落地并开始招标 全球存储涨价趋势明显[1][7][8] * NAND需求快速增长 AI推理应用中SSD用于存储文档和知识库 KV cache容量需求快速提升[2][18] * 预计从2025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 DRAM和NAND价格将持续上涨 因三大原厂控制产能及NAND需求增长 HDD供应瓶颈也拉动对企业级SSD的需求[20] * 企业级SSD应用将持续渗透 因温数据存储占比预计超70% 江波龙和德明利等公司进展较快[2][21] * 通过构建HBM DRAM和SSD的三级缓存体系 可提升AI推理效率[19] 封测与芯片设计 * 海外GPU需求爆发 国内预计2026年进入爆发期 利好国内封测产能 通富微电和永新电子业绩稳健[1][10] * 高端封装COWS技术将在2026年面临紧张局面 推动相关企业发展[10] * 国内AI芯片市场需求巨大 总需求约为250万张 2025年国产化率可能不到50% 但将加速提升 若国内代工扩产顺利 预计可提供500万张以上供给量[14] * 国内云服务提供商采购决策重视供给保障 寒武纪和海光在量产进展及产能保障方面优先级较高 预计2026年保持领先地位[2][15] * 海外公司如OpenAI与博通联合开发定制化ASIC芯片 签署100亿美元协议 芯片预计2026年开始出货[16] * 国内翱捷 芯原和灿芯在ASIC业务领域表现突出 翱捷项目大部分将在2026年实现收入确认 灿芯预计从2026年底开始逐步落地项目[17] 运力板块与其他公司 * 运力板块中超节点方案成为关键 Switch是提升GPU互联效率的关键节点 兆易 澜起 盛科是核心推荐标的[23] * 晶合集成与长鑫合作开发DRAM逻辑电路和HBM控制电路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9] * 华虹具备先进制程注入预期 包括N加2和N加3的GPU及工艺全新导入 在先进制程和存储领域优势显著 弹性更大[7] 其他重要内容 * 当前重点推荐公司包括算力板块的寒武纪和海光 ISA业务板块的翱捷 星源和灿芯 运力板块的兆易 澜起和盛科 以及存储板块的江波龙 德明利和佰维[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