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工艺革新驱动价值重估
2025-09-22 00:5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固态电池产业链 涵盖电池制造 设备 材料及工艺[1] - 公司包括先导智能 力源亨 海木星 杭可科技 联赢激光 纳克诺尔 宏工科技 新日恒力 维导纳米 中航机载 科新机电等设备与材料企业[14][15][16] 核心观点与论据 固态电池优势 - 性能优势 安全性 容量和能量密度显著优于液态电池[2] - 成本优势 单耗较低 降本空间大 液态电池竞争激烈降本潜力有限[2] 政策支持 - 工信部设立60亿元研发专项 2025年9月和2026年6月进行中期审查[3] - 发改委等部门通过补贴降低企业研发投入压力[3] 产业化进程 - 半固态电池商业化加速 上汽MG4率先采用 蜂巢能源2024年四季度为宝马MINI供应[4] - 全固态电池2025-2026年装车验证(宝马 奔驰 大众) 2030年规模化量产[3][4] -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中试线下线10安时全固态锂金属单体芯片 国轩高科金石全固体锂离子动力芯片良品率达90%[4] 应用趋势 - 全固态电池短期率先应用消费电子领域[8] - 2026年开始装车 2027年小批量生产高端车型 2030年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运用[8] - 长期应用于储能领域 但放量晚于消费电子和动力领域[8] 设备投资机会 - 设备端是最具确定性投资环节 中试线集中落地前订单持续增加[5] - 技术路线未完全确定 干法和湿法并行状态持续[5] - 2030年固态电池出货量达600GWh 全固态占比30% 对应设备市场空间450亿元[7] 产线投资成本 - 短期单吉瓦时产线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液态电池为1-2亿元)[7] - 长期规模化效应有望降至2-3亿元 中期可能与液态电池持平[7] 制造工艺差异 - 前段设备价值量占比提升至35%-40% 中段提升至45%左右 后端下降[9] - 引入干法混合 纤维化成膜 滚压等新工艺 以及胶框印刷和等静压关键设备[9][12] - 干法工艺主要用于负极制作 正极制作仍以湿法为主 干法正极处于实验阶段[10][11] - 中段取消隔膜和注液环节 增加胶框印刷和等静压设备[12] 材料技术路线 - 正极材料以高镍三元为主 中长期向富锂锰基迭代[6] - 负极材料以硅碳负极为主 中长期聚焦锂金属负极[6] - 电解质以硫化物(占比40%)和卤化物为主要研发路径 硫化物离子导率高但成本高环境要求苛刻 卤化物成本低有应用潜力[5][6] 生产挑战 - 等静压设备供应少 大部分处于研发或等待资质批复 腔体自动化程度低 产线适配性不足 资质审批严格[12][13] - 后段化成环节向高压演进 需支持60-80吨压力 温控精度 压力控制能力及能耗管理要求高[13] - 化成和分容环节能耗占整条生产线30%-40% 提高充放电效率和减少待机损耗是关键[13] 企业竞争力 - 先导智能全球传统锂电池设备份额超20% 覆盖整线解决方案及干法设备 叠片机 600兆帕等静压设备等[14] - 力源亨2024年11月中标头部企业第一条硫化物固态电池整线项目 2025年7月开始出货[14] - 海木星首家同时布局氧化物加锂金属负极及硫化物加硅碳负极两条技术路线[14] - 杭可科技为后端化成分容龙头 联赢激光在焊接领域有竞争力[15] - 纳克诺尔主营极片滚压设备研发等静压 宏工科技主营物料自动化处理 新日恒力布局干法电极及固态电解质[15] - 中航机载与科新机电跨领域切入 利用航天航空及核电设备技术[16] - 维导纳米提供ALD(原子层沉积)设备等新增设备[16] 市场与投资时机 - 市场处于调整阶段 工信部第二期补贴有望催化行情[17][18] - 投资者可关注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大型供应商 细分领域龙头及高弹性环节新兴公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