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是中国家用空调行业 特别是分体式空调市场[1][4][7] * 涉及的公司包括传统白电龙头美的集团 格力电器 海尔智家 海信家电以及新进入者小米集团[4][6][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竞争格局与盈利池演变 * 中国分体式空调行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 领先企业凭借规模经济 垂直整合和审慎的资本支出享有较高利润率 行业供需平衡 2019-24年行业利润池(以制造商净利润衡量)以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行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4%) 从220亿元人民币/31亿美元增至320亿元人民币/45亿美元[7][18] * 小米重新进入空调市场加剧了竞争 其竞争本质是围绕从供应链/制造到分销网络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效率[4][37] * 竞争将导致行业效率提升和潜在利润池萎缩 一方面 竞争将促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更高效 适应性更强的玩家集中(即美的 海尔和小米) 另一方面 潜在的降价可能给行业利润池带来压力[4][46] 各公司竞争优劣势与战略应对 * 传统白电龙头在供应链/制造效率方面建立了高壁垒(表现为更高的毛利率) 得益于规模经济 垂直整合以及对自动化/数字化的持续投资[38] * 小米的竞争优势在于分销效率以及生态系统/技术赋能 其主要通过线上销售(分销层级少于线下) 并受益于现有的庞大用户基础(客户获取成本较低) 小米已宣布计划以轻资产模式扩大线下新零售小米之家门店覆盖(截至2025年6月为1.7万家门店)[38] * 美的被视为最具韧性的玩家 有望进一步获得份额 因其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优势以及通过简化分销网络 整合仓储/物流功能等持续提升分销效率 其"T+3"策略使公司能迅速响应竞争[45] * 格力电器预计将受到最大的利润影响 因其更依赖国内分体空调市场(2024年格力收入/利润的51%/56% vs 美的21%/29% 海尔9%/6% 海信13%/4%) 产品价格溢价最高(较行业平均高29%) 且对捍卫份额的价格/产品反应较不积极[4][47] * 海尔和海信目前是二级玩家 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低于美的和格力 但海尔在供应链垂直整合方面进展更多 因此更积极地推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 海信则更保守以保持盈利能力 两家公司来自国内分体空调的利润占比较低 受影响相对有限[47] * 看好小米在中国空调市场的份额增长潜力 受其生态系统/智能技术赋能 扩张的线下新零售网络以及专注于提供高性价比产品驱动 白电被视为小米"人车家"生态系统的关键收入和利润驱动因素之一 预计2025-27年白电将贡献小米AIoT收入的20%-25%[47] 情景分析与盈利影响 * 构建了四种情景来说明对行业利润池和覆盖公司收入/利润的潜在影响[4][50] * 在基本情景中 预计行业利润将较2024年下降6% 格力承受最大的利润影响 而美的能实现温和的利润增长[50][53] * 在情景1(小米超高效率策略)中 行业总利润将下降18% 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的总利润分别较2024年下降10%/3%/3%/6%[54] * 还构建了情景2(行业结构升级)和情景3(小米份额流失)以说明不同可能性[55] 投资评级与盈利预测调整 * 维持对美的集团 海尔智家 海信家电和小米集团的买入评级 但将格力电器 downgrade至中性评级 因其增长前景因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而恶化 但股息收益率(2025年预计为7%)可能提供估值支撑[6][68] * 相应调整覆盖的白电公司盈利预测 幅度为+3%至-15%(格力为-9%至-15%) 以反映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以及更新的2026-27年中国空调收入/利润率假设[6] 其他重要内容 市场数据与份额变化 * 在线市场份额数据显示 小米的份额从2023年1月的7%快速增长至2024年12月的15% 但在美的/海尔/海信于2025年改变产品策略后趋于平稳 而格力的份额从2024年12月的18%略微下降至2025年6月的17%[21][22] * 小米最初通过增强入门级产品供应来迅速获得份额 其在线销售中价格低于3000元的产品占比为75%/66%(2023/24年) 远高于行业的42%/39%[21] * 美的 海尔和海信通过其大众市场品牌(华凌/Leader/科龙)重新设计了入门级产品 并推出了价格相当甚至更低的新产品[22] 单位经济效益分析 * 传统玩家(格力 美的 海尔 海信)在2024年的国内分体空调毛利率和净利率显著高于二级玩家和小米[11][12] * 传统玩家的品牌利润有所改善 得益于分销渠道的效率提升 费用投资以及产品结构改善[33] 风险因素 * 关键风险包括白电需求差于预期 原材料成本上升 渠道库存较高以及多元化进展不及预期等[75][7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