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建筑央企投资框架
2025-09-04 14:36

行业与公司 大建筑央企(如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及基建行业 [1][2][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行业基本面承压 基建投资长期下行 2017年起增速从20%以上降至2021年接近零增长 [1][2] 人口红利消失导致投资进入长期下行周期 [1][2] 地方政府问题频发 基建政策对实际工作量贡献有限 [2] * 体制机制制约估值 激励机制不足 管理层对市值重视不够 [1][2] 内部工程局竞争激烈 行业集中度提升受阻 [1][2] 市净率和市盈率长期处于低位 [2][3] * 商业模式转变 普遍采用垫资模式 现金流压力大 [1][2] 企业主动放缓收入增速以改善利润和现金流 [1][2][4] PPP模式曾改善回款和现金流 但后期成为负担 [6][8] * 政策与改革驱动行情 历次上涨触发因素包括稳增长政策、体制改革预期(如激励机制放开、市值考核)、商业模式调整 [1][4] 2014-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改变海外市场预期 [2][6] 2016-2017年PPP模式带来订单并改善商业模式 [2][6][8] 近年中特估政策推动业绩释放和市值管理 [2][6][11] * 历史沿革塑造行业地位 各大央企源于不同国家部委或军队体系 在特定领域具显著优势 [1][5] 中国建筑(房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铁路)、中国电建(水利水电)、中国能建(储能/电网)、中国交建(交通基建)、中国中冶(冶金工程) [1][5] 其他重要内容 * 典型案例与事件影响 2016年安邦保险举牌中国建筑 因高分红低估值吸引险资 催化板块行情 [9] 2022年稳增长行情持续近半年 因经济恢复慢于预期 [10] * 近期表现与财务改善 2024年熊市中具备红利股属性的大盘股(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涨幅约20个点 [11] 净利率从1-2个百分点提升至4-5个百分点 利润弹性显著 [11] 通过缩表和资产处置(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每年处置几百亿资产)优化报表 [12][14][15] * 未来催化剂与发展方向 国资委鼓励央企合并重组(如效仿南北车案例)以降低供给、减少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12][14] 研发投入巨大(中国建筑年研发费用近500亿、中国中铁约300亿)提升长期竞争力 [13] 行业收入下滑趋势下 更专注提升现金流、ROE等指标而非单纯追求收入增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