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概况 * Zenas BioPharma 是一家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药公司 成立约五年 去年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4] * 公司核心产品为 obexelimab 一种从 Xencor 授权引进的新型单克隆抗体 可同时靶向 CD19 和 FcRIIb (CD32B) 通过共结合B细胞系上的这两个靶点 有效深度抑制B细胞[4] * 公司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自行开展obexelimab的开发和商业化 已在欧美启动商业准备工作[5] * 公司截至6月30日拥有约2.75亿美元现金 并与Royalty Pharma达成总额3亿美元的战略合作 其中2.25亿美元与IgG4相关疾病项目挂钩[6] 核心产品 Obexelimab 及其关键临床项目 * IgG4相关疾病 (IgG4RD) * 关键性三期临床试验 (INDIGO) 预计在年底报告顶线结果 主要终点是与安慰剂相比的至疾病发作时间[5][15][38] * 试验设计基于疾病发作 患者经类固醇诱导缓解后随机分组 追踪发作情况作为主要终点失败指标[15] * 二期数据显示 安慰剂组发作率约60% 而obexelimab组发作率为个位数[16] * 除主要终点外 还将报告完全缓解率(CRR)和糖皮质激素毒性指数(GTI)等次要终点 以评估持续疾病控制和类固醇减量带来的临床效益[23][27][30] * 公司已开始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的准备工作[5][78] * 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 (RMS) * 二期全球试验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初报告12周顶线结果 主要终点是累计新的GAD增强病变[42][44][49] * 试验设计为经典MRI读数终点 患者按2:1随机分配至obexelimab组和安慰剂组[44] * 试验还将继续至24周 评估包括T2、体积、NFL(神经丝轻链)、新型扫描技术和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在内的近20个终点 旨在了解药物对神经变性和残疾进展的影响[46][50] * 若进入关键注册试验 计划将独立于复发活动的进展(PIRA)作为重要的次要终点 这可能成为相对于已获批药物的差异化优势[46][55] * 系统性红斑狼疮 (Lupus/SLE) * 全球随机二期试验预计在明年年中报告结果 目前预计年底完成入组[6][57][66] * 试验进行了优化 每臂入组95名患者 以确保足够的统计效能 并设有裁定委员会严格审查入组标准 确保招募到中重度患者[57][59][62] * 基于对先前Xencor二期数据的PK/PD分析 选定了能提供更高谷浓度(C trough)的皮下给药方案 预计能提高疗效[58] * 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 约30%的狼疮患者存在特定基因表达谱 在这部分患者中观察到的效应幅度超过50%[61] 财务与合作协议 * 与Royalty Pharma达成为期obexelimab的战略合作 总金额达3亿美元[6] * 其中2.25亿美元与IgG4RD项目关联 支付结构为7500万美元首付款、7500万美元与三期数据挂钩、7500万美元与获批挂钩[6][12] * 额外7500万美元与obexelimab用于狼疮的潜在获批挂钩[12] * 作为回报 Zenas将支付obexelimab全球销售额5.5%的特许权使用费[10][12] * 此外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是其在日本和部分亚洲市场的合作伙伴[10] * 获得Royalty Pharma的首付款后 公司现金跑道预计可支撑至2027年第一季度[77] 竞争格局与市场机会 * IgG4RD市场竞争 * IgG4RD在美国目前约有2万名确诊患者 估计总患病人数为3-4万 其中约一半可能需要持续治疗 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 潜在市场机会约30亿美元[21] * 主要竞争来自安进(Amgen)的同类首款药物 其临床数据显示对疾病发作的保护率约为90% 但完全缓解率在6个月时仅为37%[22][23] * Obexelimab的差异化优势包括[18][19][20][23] * 作用机制: 采用B细胞抑制而非清除 approach 允许随时暂停给药 在需要时(如疫苗接种)恢复B细胞功能[18][31] * 给药方式: 家用每周一次皮下注射 未来将推出自动注射器 相较于需要去输液中心的静脉输注药物更为便捷[5][18][19] * 经济效益: 对近半数符合医疗保险(Medicare)条件的患者而言 皮下制剂属于药房福利(Part D) 自付费用有年度上限(2000美元) 而静脉输注属于医疗福利(Part B) 患者可能需承担20%的高额费用(超过5万美元)[20] * 潜在疗效优势: 通过持续抑制而非间歇清除 可能更好地控制亚临床炎症 实现更高的完全缓解率[21][22][23] * RMS市场机会 * B细胞靶向药物(主要是抗CD20抗体)目前在RMS治疗类别中占比60% 销售额预计将远超过100亿美元[43] * 已有靶向CD19的抗体在二期试验中通过MRI终点验证了该靶点的有效性[43] 研发策略与未来规划 * 所有适应症(IgG4RD、RMS、SLE)均使用相同的obexelimab剂量和给药间隔(每周一次皮下注射) 基于其药理学和耐受性[73] * 对于RMS项目 若二期数据积极 将评估推进至关键试验的资本需求 并考虑合作或其他融资方式 因其规模巨大(可能需要两个各800名患者的试验)[52][54] * 对于SLE项目 将根据二期数据决定是否在三期项目中引入生物标志物富集策略[61][70] 催化剂与时间线 * 2025年第四季度初: RMS二期试验12周顶线数据(MRI病变)[42][49] * 2025年底: IgG4RD三期试验 (INDIGO) 顶线结果[38][40] * 2026年中: SLE二期试验顶线结果[6][66] * 2026年: RMS二期试验24周数据[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