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商业航天行业 特别是低轨卫星互联网领域[1] * 中国国家队主导的星网项目和民间资本参与的G60项目[1][4] * 美国SpaceX公司的Starlink项目[6][9][11] * 欧洲OneWeb公司[9] * 中国民营企业如蓝箭、天兵、中科宇航和星际荣耀[14] * 产业链相关公司上海瀚讯、曾雷、陈冲、航天动力、超捷和铂力特[19] * 获得卫星通信业务牌照的中国电信、卫通、中交信通[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激烈 各国需遵循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先到先得原则抢占有限频段资源 全球低轨道卫星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6] * 美国SpaceX的Starlink已申请4.2万颗卫星 截至近期已发射9237颗卫星 其中7983颗在轨运行 其第一代和1.5代基本完成组网[9] * 中国商业航天在2017年后加速发展 目前主要有星网和G60两个项目 两者规划总数超过27000颗卫星[12] * 截至2025年8月28日 星网已发射100多颗卫星且均在轨工作 G60已发射90颗卫星 大几十颗在轨工作[12] * 欧洲通过OneWeb合并成为最大的商业卫星公司 但其累计发射数量仅几百颗 欧盟计划到2030年提供相应服务[9][10] 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 * 低轨卫星相较于地面基站具有高覆盖、低延时、宽带化和低成本优势[1][5] * 其优势在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和航空通信等传统基站难以覆盖的特殊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能提供稳定高速通信服务[1][5] * 商业卫星星座已被纳入军事作战体系 例如在俄乌冲突中Starlink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战场优势 帮助乌军使用无人机摧毁俄军坦克[1][8] 市场前景与规模 * 商业航天正向宽带互联网方向发展 从早期语音和物联网服务转向高通量宽带服务[1][7] * 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 主要集中在卫星和地面设备制造环节[3][16] * 预计到2030年 全球下游卫星市场空间将超过12000亿元人民币[3][16] * 地面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将从2025年开始的五年内快速扩张[3][16] 政策与牌照支持 * 2025年中国政府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包括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15] * 2025年8月 工信部强调要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 有序扩大卫星互联网市场[15] * 上海和广东在2025年4月和7月分别提出支持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15] * 截至2025年8月27日 中国电信、卫通、中交信通三家公司获得了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中的A13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 标志着商业化运营迈出重要一步[17] 产业链与关键环节 * 高密度发射推动卫星互联网组网进程 使得火箭链和卫星链双双受益[2] * 火箭运力是影响低轨道卫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主流推进方式仍以化学推进为主[13] * 中国正在努力突破液体可回收技术方向 已研制出较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不断取得技术突破[13] * 发射场地、成本及火箭运力是目前国内低轨道卫星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发射场集中在太原、文昌及山东等地[12] 近期动态与突破 * 2025年7月27日至8月26日期间 星网进行了连续六次密集发射[2] * SpaceX在同期也连续完成六次升空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射密集度[11] * 2025年8月26日 SpaceX第十次试射成功 标志着其新一代火箭Starship取得重大突破[11] * 2025年8月28日 Starlink第三代卫星模拟器已发射30颗用于测试性能[9] * 2025年7月24日 Starlink发生了一次持续2.5小时的全球性网络中断事件[11]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商业航天注重国际合作 例如通过建设热厂或地面试验站与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与攻关[18] * 欧盟资助乌克兰使用欧盟商业化供应商的卫星通信服务 以减少对Starlink和OneWeb的依赖[10] * 中国民营企业火箭发射起步较晚 经验相对不足 目前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但已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14] * 国内近期发布了关于地面端及卫星手机直连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文件 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16]
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火箭链和卫星链双受益
2025-08-31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