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3D打印液冷技术在智算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针对高功率芯片散热解决方案[1][2] -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采用OCP ORV3方案)、众山精密(苹果供应链)、铂力特(国内增材制造龙头)、南方增材(高精度探索)[6][7][21][23] 核心技术与趋势 - 主流技术路线:2024年起OCP ORV3单向冷板式液冷成为智算领域主流,取代浸没式液冷(散热不均衡问题)[1][2] - 3D打印优势: - 微通道/异形结构加工能力(单板150升/分钟水流量,控温4千瓦内)[1][5] - 复杂结构成本效益高(对比CNC多工序加工)[16] - 技术壁垒:高频绿光激光头、薄铜箔堆锻技术(50微米精度)、专用设备定向开发[8][9] 供应链与竞争格局 - 中国优势:材料/工艺/规模化生产能力,如铂力特(金属打印全球领先)[10][23] - 国际对比:美国已实现50微米精度加工,国内企业工艺仍需验证[7][17] - 集成商角色:库洛玛斯等整合冷板/接头/软管模组,富士康外包微通道制造[11] 市场与商业化 - 价值量: - 智算领域液冷系统价值量约5%(300美金/千瓦,172规格板4万美金/块)[22][24] - 国内价格较低(约100美金/块,盈利弱于海外)[24] - 产业化关键:规模化生产决定成本(如快接头从300美金降价案例)[13] 挑战与未来方向 - 材料难点:纯铜加工需匹配光源,铜合金(如金刚石铜)稳定性待解[20] - 临时方案:NBL72过热曾通过机柜并柜解决,技术路线需灵活适配[14] - 消费品外溢:苹果供应链企业(如众山精密)可迁移规模/工艺优势至服务器领域[25][26] 被忽略细节 - 相变式冷板:实验室阶段,换热效率高但产业链未成熟[2] - 叶轮板应用:需超CNC精度+铜材料批量良率[15] - 非3D打印技术:密母/电子束等路线潜力未明确[19]
3D打印液冷专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