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水泥行业[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现状与短期措施 - 2025年上半年水泥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60亿(2024年同期亏损12亿),主要依赖错峰生产和行业自律[1][2] - 2025年上半年水泥需求下滑4.3%,熟料产量基本持平,全年水泥需求预计下滑5-6%[1][24] - 当前水泥价格疲软,接近成本线,部分区域亏损,但华东地区仍盈利[27][28] 中长期策略与产能治理 - 中长期策略聚焦产能超产治理,工信部核定产能16亿吨(原统计18亿吨),已出清4500万吨熟料产能[3][4] - 超产治理目标将产能利用率从50%提升至65%-70%[5] - 熟料在线监测系统误差目标≤5%,2027年与碳排放监测结合全面推开[7][18] 区域差异与治理进展 - 西北、东北、华北等低利用率地区仍需依赖错峰生产[6] - 四川、新疆、西藏等地超产治理严格,重庆为试点单位[11][23] - 安徽开放500万吨总量置换,其他省份严禁异地置换[22] 碳排放政策影响 - 2027年实施碳总量管控,A级生产线年运行330天,C/D级270天[12] - 碳排放配额分配结合核定与实际产能,逐年收缩2%-5%[13][14] 供需与盈利展望 - 未来五年熟料消费量稳定在10亿吨,人均750公斤[24] - 治理完成后吨毛利有望从40-50元提升至60-70元[19][20] - 农村公路建设需求约1000-2000万吨,中小企业占比超40%[26]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细节与试点 - 重庆试点熟料监测系统预计2025年9月或2026年上半年启动[17] - 在线监测系统成本低(约几千元),华新可无偿转让技术[18] 政策与自律 - 未来错峰生产或取消,转向行业自律[21] - 2026年市场可能因治理进度差异出现短期混乱[8][9] 需求支撑项目 - 西藏、西南大型项目(如墨脱、滇藏铁路)高峰期需求260-300万吨/年[24]
“反内卷”主题专家会议:水泥
2025-08-05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