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交所20250729
2025-07-30 02:32

行业/公司 - 港交所[1] 核心观点与论据 估值驱动因素 - 历史上三次显著估值抬升:沪港通开闸(2014-2015,29-67倍)、深港通开启(2017-2018,28-54倍)、中概股回流潮(2020-2021,29-68倍)[4][5] - 当前40倍市盈率处于历史中枢,目标估值42倍对应合理市值6,900亿港元,上升空间20%[3][10] 盈利能力与模式 - 轻资产模式:EBITDA率常年70%以上,ROE保持20%以上,分红稳定90%[2][6] - 收入来源:交易费和结算费为核心,成交额乘以费率盈利[6] 市场结构优化 - IPO制度革新:新经济行业公司市值占比达35%以上,中概股回流及AH两地上市公司带来增量[2][6] - 中概股回流:33家已回流,300多家潜在可回归,30家符合二次上市门槛[6] - 2025年上半年53家IPO,10家来自A股,43家排队A股公司中超半数新经济行业[6] 南向资金结构 - 结构转变:险资和公募基金主导,个人投资者占比下降[7] - 2025年二季度公募重仓港股市值和比例创新高,险资举牌21次(13家港股公司)[7] - 南向资金贡献港股日均交易量超35%(2024年为25%)[7] 个人投资者吸引措施 - 优化结算交收费模式:取消单笔收费最低最高限制,改为成交额乘以固定税率[8] 下半年修复增量因素 - 中概股回流门槛可能放低(300多家未达标)[9] - 印花税可能进一步下调(目前双边印花税比A股贵)[9] - 港股通红利税可能变化[9] 其他重要内容 - 2025年净利润保守估计165亿港元[10] - 推荐买入评级,当前40倍市盈率非高点,仍有上涨潜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