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银行:高股息的中流砥柱:银行的高歌能到几时?
2025-06-19 09:4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银行业 公司:招商银行、国有大行、江浙地区城农商行(常熟、宁波、杭州等)、成都银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银行股行情持续性及上涨因素 - 资金面:沪深 300ETF 流入与银行指数正相关,公募基金改革或使欠配银行股的基金增加配置,险资在港股增配银行股[2] - 基本面:银行高股息率吸引投资者,稳定收益预期并增强持有意愿,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使银行资产质量改善、盈利能力提升[2] - 超预期因素: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零售信贷风险逐步控制,区域性银行改革和新业务方向(小微金融、新零售)带来增长潜力[2] 研究团队提供独特视角策略 - 深入研究国内外同行业竞争格局,横向比较国内外银行经营模式和绩效[4] - 系统性梳理行业资产质量形成周期,结合当前经济环境进行趋势预测[4] - 针对细分领域(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零售信贷等)深入研究,揭示潜在风险及机会[4] - 关注区域性银行改革及新业务方向,挖掘新增长点[4] - 个股研究采用基于对比的方法,比较国内外同行业公司[4] 银行股行情分析 - 对比 A 股和 H 股五大行股息率与中国 10 年期国债利率,历史数据显示银行行情顶部与两者交汇相关,未来 10 年期国债利率可能创新低,银行股息率或将向国债利率收敛,行情不依赖利率变化[1][5] - 银行股票价格和估值中速抬升归因于资产负债表韧性,包括规模稳健扩张(资产规模增速约 8%,信贷端增速约 8%)和资产质量压力小于预期,多项指标改善显示实际情况好于预期[1][5] 招商银行优势 招商银行财务数据表现卓越,各项指标勾稽关系印证其资产质量和财务稳健性[1][6] 资金配置情况 - 被动型公募基金对银行板块定价权显著提升,主动型公募基金自 2021 年 6 月达到顶部后持续降仓位,而被动型公募基金持续买入[1][2][9] - 险资增持四大行因国债利率下行,为实现收益率目标选择购买商业银行股票,配置时主要考虑股息收益和业绩稳定性[2][16][17] 银行板块内部差异及配置建议 - 银行板块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各有独特发展路径和市场定位[21] - 更看好国有大行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中看好招商银行,城商行有一定成长性但增速较慢(利润增速 5%左右,部分达 10%),大行成长性偏弱,更适合从分红和股息率角度解释,中小城商行从成长性维度解释,港股性价比高于 A 股,A股倾向均衡化配置[23] 港股和 A 股红利表现差异原因 今年港股整体红利表现优于 A 股,原因是港股增量资金强劲,南向资金成为推升力量,港保险资金因 AH 两地估值和股息率显著拉开而南下,年初 A 股大行估值约 0.7 倍、股息率约 4.5%,H 股股息率 6.5% - 7%、估值 0.4 - 0.45 倍[24][25] 补充资本金对国有大行影响 补充资本金短期影响摊薄 ROE、EPS 及投资者收益,但定增价格通常高于当前市价,弥补摊薄效应,更偏中性,注资是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缓解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缺口,对短期风险及息差压力影响有限[26] 房地产价格下跌对银行按揭贷款业务影响 房价下跌对银行按揭贷款资产质量影响非线性,东亚地区居民储蓄习惯强、抗风险能力高,按揭不良率表现相对较好,核心问题是居民收入水平,只要居民部门未出现系统性问题,银行零售资产质量压力可控[27][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新公共基金考核方式落地后,可能促使主动型投资者重新评估并增加对银行业的关注[10] - 可以通过财报期披露的数据刻画主动和被动型基金对银行板块的净流入情况,过去两到三年宽基 ETF 对银行板块净流入体量大(每半年 100 - 200 亿元),红利 ETF 每半年净流入十几亿元,银行指数基金和银行 ETF 自 2021 年以来持续净流出[13] - 5 月份公募新规公布后,普遍性调仓未发生,部分资金开始交易预期,关注区域性成长性股票,机构追求阿尔法与跟踪基准之间的矛盾会约束投资行为[15] - 其他红利类板块受宏观经济、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利润表波动大,机构投资者持仓属性差别大,股票价格波动性相对较大,银行因私募、游资和散户参与度低,股价波动性相对较小[18] - 除非发生系统性变化,否则利率中枢上行难以扭转银行行情逻辑,即便未来进入经济复苏周期并伴随国家利率系统性上调,大概率行情仍将延续,只是逻辑会切换到经济复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