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二季度净收入为2860万美元 同比增长44% 环比增长5% [6][16] - 第二季度毛利率有所改善 主要得益于更有利的产品组合 [16] - 第二季度运营收入为260万美元 上一季度为120万美元 去年同期为20万美元 [18] - 第二季度净收入为200万美元 每股收益014美元 上一季度净收入100万美元 每股收益007美元 去年同期净亏损20万美元 每股亏损002美元 [18] - 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环比减少20万美元 主要由于运输和物流成本降低 但同比增加210万美元 主要由于佣金、员工相关费用和运输成本增加 [1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 无限制现金及现金 equivalents 为2790万美元 而2021年12月31日为3220万美元 约77%的现金位于美国 [18] - 公司在本季度花费140万美元回购了143,430股普通股 当前授权下仍有360万美元可用于回购 [1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半导体业务(先进封装和SMT)预订量强劲 例如第二季度获得了470万美元的先进封装产品订单 [11] - 材料和基板业务部门预订量同比增长近100% 该部门毛利率提升至48% 主要受耗材产品实力增强驱动 [12] - 碳化硅晶圆市场的耗材需求增加 这与市场关于器件产量上升的评论一致 [12] - 耗材业务(特别是模板和载具)显示出强劲且持续的需求周期 [39]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上海工厂(生产先进封装和SMT产品)在过去四个季度约占公司收入的50% [8][22] - 中国市场整体需求保持强劲 即使在封控期间也未出现客户取消订单的情况 反而继续收到可观的新订单 [10] - 碳化硅市场受到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通信和高压工业应用等终端市场潜在需求的巨大推动 行业兴趣持续增加 并有新进入者出现 [13][41]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战略重点是通过有机增长(产品开发)和收购来实现增长 [50] - 公司正在评估替代制造地点 以应对地缘政治和运营风险(如关税、新冠疫情、封控) 确保业务连续性 [37][51] - 在碳化硅耗材领域拥有独特且具高度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需求正在打开 这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54][55] - 行业面临全行业的挑战 包括供应链限制、通货膨胀、运费上涨和劳动力成本 这些持续影响业务 [14][46]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上海新冠疫情封控对第二季度业绩影响有限 但预计将对第三季度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7][8] - 公司已于5月5日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复工 但复工过程需分步骤进行 且初期仅允许10%至15%的员工返岗 [8] - 由于人员配备、运输和供应链限制 以及疫情反复可能导致再次封控 预计上海工厂在第三财季的出货量将非常有限 [8][22] - disruptions(中断)可能会持续到第三季度之后 直到工厂完全复工且本地供应链恢复正常 [9] - 对2022年6月30日结束的第三财季的展望:收入预计在1400万至1600万美元之间 毛利率预计在20%的高位范围 运营利润率为负 此展望不包括出售回租交易的预期收益 [22][23]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子公司BTU International签署了一项出售其位于马萨诸塞州Billerica的总部建筑的协议 出售价格为2150万美元 [19] - 交易预计在6月完成 完成后公司预计在第三财季确认约1100万至1200万美元的税后收益 并预计获得约1500万至1600万美元的净现金流入 [20] - 该建筑已不适应公司需求 在两年回租期内公司将寻找新地点进行搬迁 [19][20] - 此次交易增强了财务灵活性 管理层和董事会将继续评估包括并购在内的各种资本配置优先事项以推动长期价值创造 [21] - 部分业绩以人民币计价 汇率波动可能影响实际结果 [24]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强劲毛利率的驱动因素以及应对供应链问题的举措 [24][27] - 回答: 强劲的毛利率表现主要归因于产品组合 特别是材料和基板部门中高利润的耗材业务表现强劲 [26] 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 公司正努力避免单一供应商问题 并与客户密切合作优先安排运输 但由于上海情况的不确定性 准备工作面临挑战 [30] 问题: 收入确认的时点 [31] - 回答: 收入在所有权转移时确认 通常是按“出厂价”(ex works)条款 [32] 问题: 上海工厂产品的目的地分布 [33] - 回答: 这因季节和产品组合而异 但目前看到更多产品运往中国以外市场 包括美国 [34] 问题: 上海复工后员工的生产率和返岗意愿 [35] - 回答: 管理层对上海团队返岗工作的意愿充满信心 生产率取决于能召回哪些员工 但相信首批返岗员工能为工厂复工奠定基础 [36] 同时 公司也在紧急评估替代制造地点以应对此类风险 [37] 问题: 碳化硅订单的构成(耗材还是新设备) [38] - 回答: 订单增长主要由耗材业务驱动 特别是模板和载具需求全面提升 [39] 问题: 关于新进入者 [40] - 回答: 新进入者指的是试图扩大碳化硅晶圆制造产能的新制造商 [41] 问题: 关于互补性工具的长交货期 [42] - 回答: 互补性步骤中使用的工具 如线锯和边缘研磨工具 交货期在一些情况下延长至18个月 [43] 问题: 组件供应限制和成本上涨的影响 [45] - 回答: 公司正经历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并试图将成本转嫁给客户或寻找其他领域降低成本来抵消 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如强劲的耗材业务)有助于盈利 [46] 问题: 上海工厂完全复工的时间表 [47] - 回答: 目前对何时能100%复工没有可见性 [48] 问题: 资本配置策略 [49] - 回答: 重点仍然是增长 包括有机增长、通过收购增长、产能投资和股票回购 [50] 问题: 将业务迁出中国的可能性 [51] - 回答: 中国拥有优秀的劳动力和强大的供应链 但鉴于近期事件 公司正在紧急审查业务连续性计划和替代地点 [51] 问题: 碳化硅耗材需求的可持续性 [53] - 回答: 这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公司独特的、高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正获得更多关注 需求正在打开 [54][55] 问题: 晶圆直径增大是否有利于竞争 [56] - 回答: 不一定 公司可以适应未来的任何晶圆尺寸 并且已经测试了8英寸晶圆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