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概述 - 景顺长城基金:国内首家中美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景顺集团为全球第四大ETF供应商,管理被动资产规模超6000亿美元[1] - 行业定位:ETF国际化是核心战略方向,结合跨境产品布局(美股、港股)及指数出海(创业板50指数登陆欧洲)[1][4]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ETF国际化战略 - 引进来: - 开发跨境ETF产品,如跟踪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指数的纳指科技ETF(国内唯一),规模年初至今快速增长[1] - 布局标普消费、恒生消费等特色产品,差异化竞争[1] - 走出去: - 创业板50指数通过景顺集团在欧洲五所交易所(都柏林、伦敦等)挂牌,推动国际资金配置中国科技资产[1][4] - 欧洲市场选择原因:竞争格局较好、产品覆盖广(通过UCITS机制辐射中东/南美)、投资人结构多元[36][37] 2 中国ETF市场发展 - 规模增长:A股ETF规模从2014年起步,2021年后跨境产品加速,目前超120只跨境ETF,总规模突破3000亿(占整体超10%)[30] - 互联互通:2022年ETF互联互通启动,152只产品纳入,促进A股与港股市场互动[31] 3 宏观经济与投资机遇 - 制造业升级:出口结构多元化,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高附加值领域崛起,民营企业占比提升[14][26] - 房地产调整:开发量已下降60%,价格调整约20%,接近周期尾声[20][21] - 政策空间:财政赤字扩张(预计未来5年8万亿投入社保)或刺激消费,避免日本式通缩[19][27] 4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 - 纳指科技ETF:与纳斯达克合作定制,聚焦纯科技板块(如英伟达、苹果),2023年回报达34%[45][46] - 创业板50指数:日均成交额500亿,成分股利润复合增速30%,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40][41] 5 挑战与生态建设 - 流动性:需强化做市商(如Optiver)和衍生品工具(期权/期货)支持[53] - 投资者教育:买方投顾转型中,全球配置需求增长但QDII额度受限[57][59] - 监管适配:指数出海需协调中外合规(如欧洲UCITS的汇率对冲、税收结构)[38][39] --- 其他重要细节 - 香港ETF市场:日均交易额从2018年45亿港元增至当前140亿港元,产品多元化(杠杆/反向、主题ETF占比15%)[8][9] - ETF Connect:南向AUM限制将降至60%,允许40%配置国际资产,提升灵活性[11][12] - 欧洲经验:180只ETF覆盖多币种、分红/对冲策略,需本地化文档(英文合规材料)[42][43] --- 数据引用 - 景顺集团管理规模:6000亿美元[1] - 创业板50成分股日均成交:500亿人民币[40] - 香港ETF日均交易额:140亿港元(2023年)[8] - 纳指科技ETF年度回报:34%(2023年)[46]
24年指数化论坛
国际能源署·2024-06-28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