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

搜索文档
EdgeMode Signs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o Expand Data Center and Energy Storage Capabilities in Sweden
Globenewswire· 2025-09-02 16:50
核心观点 - EdgeMode与瑞典能源基础设施公司Marviken ONE AB签署谅解备忘录 旨在扩大瑞典Marviken地区的数据中心和电池储能系统业务[1][2] - 合作将显著提升电网连接容量 支持大规模AI驱动数据中心增长与储能系统无缝集成[2][3] - 通过联合开发高弹性电力解决方案 为优先考虑规模、可靠性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运营商获取溢价机会[3][4] 战略合作内容 - EdgeMode负责引入战略数据中心客户 MarvikenONE提供现场电池储能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3] - 合作初始期限为三年 具体项目资金将按个案基础确定[4] - 结合数据中心专业能力与公用事业规模储能技术 提供灵活、具成本效益且高弹性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4] 公司业务定位 - EdgeMode专注于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的设计、开发与运营 重点建设能源高效的定制化托管设施[5] - 公司以瑞典Marviken旗舰园区为起点 正积极构建新一代可扩展的可持续数据中心[5] - 凭借行业专业知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长期能源合同 致力于成为高要求计算工作负载的数字基础设施领先提供商[5]
CF Energy Announces Financial Results For the Three-month and Six-month periods ended June 30, 2025
Globenewswire· 2025-08-28 12:00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未经审计财务数据 显示收入小幅下降但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主要得益于业务结构优化及毛利率改善[1][4][6] - 公司战略重心从传统天然气分销转向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重点布局分布式能源系统、电池交换网络及虚拟电厂等新兴领域[18][19][27] 财务表现 第二季度(Q2 2025) - 收入为9840万元人民币(约合1910万加元) 同比下降20万元人民币(约合20万加元) 降幅2% 主要因2024年同期向电厂供应商的大宗管道气销售未重复发生[4][5] - 毛利率大幅提升至26% 较2024年同期的155%增长105个百分点 毛利润增长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200万加元)至2560万元人民币(约合500万加元) 增幅64%[6] - 净利润扭亏为盈 实现100万元人民币(约合20万加元) 较2024年同期亏损840万元人民币(约合160万加元)改善940万元人民币(约合180万加元)[4][9] - EBITDA达2110万元人民币(约合410万加元) 同比增长1190万元人民币(约合240万加元) 增幅130%[4][10] 上半年(1H 2025) - 收入为2035亿元人民币(约合3950万加元) 同比下降4590万元人民币(约合750万加元) 降幅18% 主因2024年同期两笔电厂大宗销售未重复[11][12] - 毛利润增长180万元人民币(约合60万加元)至5010万元人民币(约合970万加元) 毛利率提升52个百分点至246%[13] - 净利润为260万元人民币(约合50万加元) 同比增长110万元人民币(约合20万加元) 但剔除200万元人民币政府补助后 调整后净利润为240万元人民币(约合50万加元) 同比实际下降55%[15] - EBITDA为4300万元人民币(约合840万加元) 同比增长430万元人民币(约合110万加元) 剔除政府补助后调整后EBITDA为4280万元人民币(约合840万加元) 增幅收窄至11%[17] 业务转型进展 - 已从传统天然气公司升级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整合智慧能源系统与电池交换网络 构建高效可持续能源管理框架[19] - 海棠湾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采用冰蓄冷技术 梅山项目配备先进电网技术 实现实时监测与需求响应型能源分配[20][27] - 在三亚运营电动汽车电池交换站网络 将电池包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 提升系统灵活性及稳定性[21] - 正与物联网及云服务合作伙伴开发能源管理系统(EMS) 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 利用机器学习预测需求峰值并优化能源调度[23][24][25] 战略规划 - 采用开放市场模式吸引上下游清洁能源企业 完善区域能源管理角色的设计、实施及运营 形成生产、销售、维护的闭环供应链[26] - 将传统天然气业务整合至智慧能源系统 利用天然气高能量密度平衡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供应 海棠湾项目已应用热电联产(CHP)技术[30][31] - 推动虚拟电厂建设 聚合制冷系统、电池交换站及储能单元 提供削峰填谷、负荷平衡等电网服务[28][32] - 引入需求响应机制 鼓励终端用户参与调峰 探索车辆到电网(V2G)技术及能源交易平台 创造额外收益流并促进可持续实践[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