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 drama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

搜索文档
微短剧经费“吃回扣”观察:普遍存在,合不合理?
36氪· 2025-07-23 02:57
微短剧行业经费管理现状 - 微短剧制作成本明细曝光:65万总成本中制作费占20万、演员费14万、交通食宿11万,拍摄周期8天 [1] - 行业普遍存在经费"吃回扣"现象,表层原因为费用非标准化、人情往来及制片系统缺陷,根本症结在于缺乏统一标准 [1][8] - 经费管理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点,行业尚未形成体系化运作模式 [3] 经费操作具体案例 - 场地租赁存在价差操作空间:通过人脉可将日租金从3000-5000元压至1500元,但报价2000元形成隐性收益 [2] - 演员费用存在层级差价:熟人演员日薪2000-3000元,陌生演员报价达4000元,中间差形成资源补偿机制 [2] - 副导演从演员费用抽成现象存在,百元级抽成被视为"辛苦费",与演员台词增加等职业提升挂钩 [4] - 资源整合者可通过介绍灯光/场务人员获得溢价报酬,龙套角色按配角标准收取1000元费用 [5] - 制片环节高投入被视为效率保障,例如外景拍摄前通过送烟/水等小成本投入节省停车时间,每小时拍摄成本达5000元 [6] 行业系统性缺陷 - 成本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专业团队拍摄成本65万,学生团队仅需6.5万,婚庆团队15万即可完成 [9] - 商业效果成为终极评判标准,账面数字清洁度不如最终产出价值重要 [9] - 制片系统缺失导致严重浪费:跨城转场耗时、演员住宿分散延误拍摄、勘景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普遍 [10] - 高效制片系统需"双统筹"机制:制作统筹管控拍摄节奏,生活统筹协调后勤保障 [10] 解决方案探索 - 推行制片中心制可能成为破局关键,微短剧对统筹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影视制作 [11] - 集中型影视基地可提升效率:场景集中减少转场,同一建筑内分层拍摄节省时间 [12] - 标准化勘景流程要求导演/灯光/摄影协同作业,避免选择交通不便的拍摄地 [12] - 突发状况处理依赖系统弹性:如遇大雨需快速调整拍摄方案,编剧进组便于实时修改剧本 [12] - 行业需建立制作标准框架,通过可量化的"投入-产出"评估体系替代当前无序状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