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搜索文档
国际纵横谈丨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凝聚发展进步合力
新华网· 2025-07-12 14: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概况 - 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天,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参与[1] -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对话合作网络[1] - 会议发布《全球文明宣言》及包含110项内容的行动计划清单[3] 中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具体举措 - 宣布成立"全球文明研究院"并设立文明交流互鉴基金[3] - 未来5年计划实施50个文化领域合作项目,举办200期文明互鉴研修项目[3] - 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与莱索托等国在农业、教育、技术领域达成合作成果[5] 多边合作机制成果 - 上海合作组织被作为成功案例,体现不同文明国家间通过对话建立信任的有效性[7] - 中国-哈萨克斯坦联合实验室推动新能源技术在中亚的应用[6] - 中柬共建"鱼米走廊"项目促进柬埔寨农业可持续发展[6] 国际社会反响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认为会议为探索宽容与尊重的对话路径提供平台[2] -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称赞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2] -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协主席德贝什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促进文明多样性[8] 实地考察与现代化实践 - 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新能源汽车工厂、陕西智慧农业园等中国现代化示范项目[6] -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如中亚绿色产业链构建[6] (注:根据注意事项要求,已过滤非行业/公司相关内容,未包含风险提示等无关信息)
倾听尼山2025|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12:17
中埃文明历史关联 - 中埃两大文明通过"器物—技术—观念"间接传播实现互鉴 早在1500年前通过陆海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 中国输出小米/丝绸/瓷器 埃及输入玻璃/亚麻/香料 [7]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派遣6批学子赴埃及学习伊斯兰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 [8] - 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 现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9] 农耕文明比较研究 - 黄河与尼罗河分别孕育旱作农业(粟/薯)与灌溉农业(大麦/小麦)体系 形成不同社会组织形态 [6] - 黄河流域注重血缘家族单位 尼罗河流域发展出国家导向型农业和王权机构 [6] - 两大文明存在宇宙观共性 如阴阳对立概念 均蕴含"和"文化基因(和而不同/玛亚特和谐理念) [10][11] 现代经贸合作现状 - 中国稳居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截至2025年5月有2800余家中企在埃投资 覆盖汽车/通信/家电/纺织等领域 [14] - 中企参与苏伊士运河大桥/新行政首都CBD/斋月十日城轻轨等重大工程 [15] -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非洲重要枢纽 中国投资占该经济区总额40% [14][17] 文化考古合作进展 - 中国派出3个考古队参与卢克索神庙/金字塔遗址保护 协助建立埃及考古机构 [15] - 双方互办文化展览(上海埃及文化展/埃及中国文物展) 经典互译项目持续推进 [15][18] - 建立联合文明研究平台 深化青年对话/遗产伦理研讨等合作机制 [18][19]
倾听尼山2025 |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04:10
中埃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 - 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首次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展开交流,吸引近90位文化、学术及外交领域嘉宾 [2] - 尼山论坛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对话国际论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2] 文明起源与特征 -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形成以粟和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社会组织注重血缘关系 [3] - 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以大麦和小麦为主,发展出国家导向型农业和王权主导的社会结构 [3] - 两大文明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器物—技术—观念"的间接传播,如中国丝绸、瓷器与埃及玻璃制品、香料的交换 [4] 历史与当代合作 - 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现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5] - 中国在埃及投资企业达2800余家,覆盖汽车制造、通信、家电等领域,总投资超80亿美元 [7] - 中国投资占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额的40%,参与项目包括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斋月十日城轻轨等 [7][8] 文化与考古合作 - 中国向埃及派遣3个考古队,参与卢克索神庙和金字塔遗址保护,协助建立考古机构 [8] - 埃及在上海举办文化展,双方文化展览互动频繁 [8] - 中埃联合提出深化考古合作、青年对话、经典互译等倡议,推动文明智慧转化为发展动力 [10] 多边平台与战略协同 - 埃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为非洲枢纽,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9] - 两国在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协调立场,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 [9]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多场平行论坛
大众日报· 2025-07-11 00:59
金融文化论坛 - 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为主议题 探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弘扬路径 [3] - 分议题包括"诚实守信 以传统文化涵育现代金融价值体系""守正创新 塑造金融服务实体新优势""依法合规构建现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3] -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 招银国际CEO霍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解析中华文化基因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3] 两河文明对话 - 山东大学在章丘焦家遗址发现"黄河下游最早史前城市" 为中华文明提供黄河样本 [4] - 卢克索文物局通过3D光影重现卡尔纳克神庙内部结构 展示科技赋能考古新范式 [4] - 北京语言大学设立"埃及汉学家理事会" 山东大学与开罗大学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文明互鉴 [4] 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推动丝绸之路 长城 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参与全球合作 [5] - 故宫博物院确立特色保护策略 在科技应用 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5] - 尼泊尔考古局提出用传统材料延续建筑真实性 代际传承抵御技艺断层 气候适应性技术降低生态风险 [5] 华侨华人文化使命 - 俄中文化交流协会在圣彼得堡等城市举办活动 向当地儿童讲述曲阜"三孔"文化遗产故事 [6] - 华侨华人既守护中华文明精神内核 又参与跨文明对话 为构建多元现代性文明作贡献 [7] 水文化论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水是中华文明道德与哲学理想的象征 呼吁视为共同遗产 [8] - 埃及与中国将合作研究白鹤梁与尼罗尺两大古代水文测量系统 [8] - 中国水利协会强调孔子"智者乐水" 老子"上善若水"哲学对治水国际合作有指导意义 [8] 中医药国际化 - 肯雅塔大学将中医药学科融入医学生培养 设立附属医院开展中医诊疗 [9] - 巴西设立针灸医学学士学位 与中国多所中医药大学合作改善当地人医疗状况 [9] 儒学现代转化 - 中外学者探讨儒家"成人"标准与现代文明体系的兼容性 利他主义与全球伦理可能性 [10] - 青年辩论会围绕"传统文化创新重内容还是形式""大学教育重'成人'还是'成功'"展开 [10]
推动文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文化旅游行业 - 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成为暑期旅游热点,除了传统景点"老三孔"外,尼山因风景秀美、历史文化深厚而吸引游客 [1] - 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拥有观川亭、夫子洞、尼山书院等历史文化遗迹,是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地点 [1] - 尼山圣境景区推出《金声玉振》表演、鲁源村文旅休闲等配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1] -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历经15年发展,成为全球文明交流平台和山东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山东省持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2024年启动"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驻研工作进展顺利 [2] - 2023年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发布《齐鲁文库》首批成果《典籍编》第一辑100册,这是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 [2] - 山东省打造"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举办"黄河大集"、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文化活动 [2] - 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 文化产业 - 青岛东方影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影视工业化制作基地 [2] - 尼山成为文化磁场,具有独特吸引力和辐射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作出贡献 [2]
倾听尼山2025|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7-08 11:54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3] - 论坛设置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旨在汇聚全球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3] 中希文明互鉴 - 希腊学者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提出文明差异是"美的多样性" 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代表人类理性的共同面孔 [4] -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原则"存在思想共鸣 道家"顺应自然"与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理念高度相似 [5] - 中希艺术差异体现文化审美取向:中国绘画强调集体与自然和谐 希腊艺术突出个体特征与人体形式 [11] 跨文化伦理价值 - 正义、仁爱、尊重等核心伦理原则构成跨文明"最小伦理共识" 需通过对话不断拓展其边界 [14][16] - 儒家家庭伦理与环境和谐观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西方个人责任意识可补充东方集体主义 [22] - 佛教慈悲、印度教"不伤害"、基督教"爱敌人"等多元伦理资源应整合应对全球性挑战 [15] 哲学教育与实践 - 哲学应成为大众生活方式 通过中小学课程、公共讲座、网络视频等渠道普及多元文化思想 [6][27] - 苏格拉底批判理性与儒家道德修养形成互补 希腊智识美德与中国和谐理念可相互丰富 [17][19] - 环境伦理需结合儒家家庭责任观与西方超验理念 构建跨国界、跨代际的责任体系 [21] 东西方思想对话 - 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与道家思想、庄子与希腊怀疑论者存在哲学可比性 [25]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与儒家实践伦理差异显著 但共同指向人类存在本质问题 [24] - 跨文化哲学研究能纠正文明盲点 如西方借鉴东方生态观、东方吸收西方个人自由理念 [25]
两座相隔万里的古老城池共话 “文明的赓续与共生”
每日商报· 2025-07-07 02:46
文明对话活动 - 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在2025"杭州良渚日"开启跨文明对话,主题为"文明的赓续与共生",聚焦古城营建、遗产保护和价值再生等议题 [1] - 活动吸引中意两国110余位嘉宾参与,上午进行案例分享,下午围绕两大话题展开圆桌对话并达成文明互鉴共识 [1] - 良渚古城持续开展"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此前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世界遗产进行交流 [2] 古城文明特征 - 两座古城在城市防御、功能分区、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体现古代城市营建智慧 [2] - 良渚与罗马古城均为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2] 文化推广计划 - 2025年"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将持续至7月13日,包含学术研讨、研学教育、主题展览等活动 [2] - 活动旨在向公众传播良渚文化核心价值及保护传承成果,强化"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文化品牌 [2]
7月10日启幕!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设水文化论坛
齐鲁晚报· 2025-07-07 02:31
论坛背景 - 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水资源挑战日益凸显 不同文明的治水智慧将在曲阜尼山进行碰撞融合 [1]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 由山东省水利厅 济宁市人民政府等机构联合承办 [1] 嘉宾阵容 - 来自希腊 西班牙 埃及等11个国家的16位国际嘉宾将参与论坛 分享各国治水实践的前沿思考 [3] - 清华大学 河海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将贡献中国水文化的深度洞察 [3] 论坛议程 - 设置三大分议题:水文化与人类文明历史 水文化与全球合作共赢 水文化与人类命运未来 [4] - 中外专家将通过主旨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并进行圆桌对话探讨跨文明解决方案 [4] - 论坛将发布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 为应对全球水挑战提供文化方案 [4] 论坛意义 - 以水为媒的国际对话将从文明互鉴延伸到全球共治层面 [5] - 论坛将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通过水文化落地实施 [5]
为丝路考古提供“中国方案”
陕西日报· 2025-07-06 00:28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 中国考古团队提出"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改变了学术界认为古代游牧民"居无定所"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最大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 [3] - 2009年王建新团队成为首支走出国门开展丝绸之路研究的中国考古队,通过"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模式,找到古代康居和西迁月氏文化遗存,挑战国际学术界流行观点 [3][4] - 研究强调"东方视角",认为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需结合东西方视角才能全面还原历史,中国学者运用多学科新技术提升研究现代化水平 [4] 中亚联合考古成果 - 2013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联合考古,揭示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早期铁器时代)等多时代遗存 [4] - 2017年起中哈联合考古队重点发掘拉哈特遗址、伊塞克M8号墓葬及恰伦河流域,发现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墓葬,为丝路城市变迁与民族融合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5] - 中方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方考古方法与当地传统结合,哈萨克斯坦同行评价"看到不同研究方法,互相学习取得更多成果" [5] - 西北大学培养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比龙在内的跨国人才,比龙通晓多语言并参与考古队,促进中乌文化交流,后将中国考古知识传授给乌兹别克斯坦学生 [7][8] - 考古队与当地民众建立深厚友谊,如哈萨克斯坦牧民赠羊表达最高礼遇,语言隔阂未阻碍科学合作与情感联结 [5][6] 文明互鉴与未来方向 - 考古队沿张骞足迹探索,通过联合研究构建新的文明对话通道,目标讲好文明互鉴故事 [9] - 乌兹别克斯坦籍学者比龙称其成长经历为中乌友好交往见证,体现考古合作的人文价值 [8]
倾听尼山2025|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7-03 07:16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概述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1] - 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旨在通过文明对话解决人类社会普遍问题,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的文明互鉴观点 - 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在道德价值、情感经验、追求真理与美的本质动力上存在一致性 [2] - 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为世界提供宝贵参照,儒家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道家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理念具有相似性 [3] - 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挑战需整合不同文明的道德资源,哲学教育应走向大众以引导公众理解多元文化 [3][4] 跨文化伦理与哲学对话 - 普遍伦理价值如正义、仁爱、慈悲构成“最小伦理共识”,应在跨文化对话中不断拓展和深化 [7][8] - 希腊传统强调理性辩论和智识美德,中国传统注重道德和谐与社会实践,两种范式可相互丰富 [10][11] - 哲学家应引导决策者增强全球责任意识,东西方需互相借鉴个人自主与集体责任理念 [12][13] 哲学教育的公共价值 - 哲学教育应纳入各级学校课程,通过公共讲座、网络视频等方式使哲学成为日常生活指南 [18] -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教育典范,其美德应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楷模,哲学思考有助于培养智力和品格美德 [17][19] - 跨文化哲学对话能纠正文化盲点,例如西方社会可借鉴东方的环境价值观,东方传统可从西方个人自由思想中获得启发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