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中轴线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申遗成功!这条7.8公里的“龙脉”,藏着北京的千年密码
凤凰网财经· 2025-08-26 13:26
产品核心内容 - 中国邮政推出《中轴国宝》紫禁城十大国宝珍邮册 包含80枚珍邮和5张藏书票 以邮票形式呈现故宫十大类国宝文物[10][13][28] - 产品定位为"移动博物馆"和"立体情书" 通过方寸邮票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15][30] - 采用限量2000套的稀缺发行策略 每套配备专属编号收藏证书[92][94] 邮票藏品详情 - 第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邮票以航拍视角展现7.8公里中轴线全景 邮票边纸采用经纬线暗纹设计[34][36] - 第二组《清明上河图》连票设计还原原作中368个人物和28艘船只的细节[38][40] - 第三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采用特制宣纸材质 复刻王羲之《兰亭序》等三大行书原作笔触[41][43] - 第四组景泰蓝邮票展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微距镜头呈现比头发丝更细的金丝掐丝工艺[44][46] - 第五组和田玉邮票采用烫金工艺还原玉料质感 包含重达5吨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文物[49] - 第六组金银器邮票使用局部烫金工艺复刻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等器物的奢华质感[50][52] - 第七组东周青铜器邮票呈现毛公鼎等文物 边印铭文拓片[53][55][56] - 第八组汝窑瓷器邮票收录全球仅存79件中的3件 采用专色油墨印制天青色效果[57][59] - 第九组金铜佛造像邮票使用珍珠粉特制油墨印制明代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像的眉心白毫[60][62] - 第十组明清家具邮票采用浮雕工艺展现榫卯结构 可触摸木纹肌理[64][66] - 第十一组中国篆刻邮票运用凹凸压印技术还原印泥钤盖质感[67][69] 藏书票特色 - 5张藏书票覆盖永定门至钟鼓楼全线地标 被赋予"纸上宝石"收藏价值[72][85] - 永定门藏书票采用复古线描技法呈现箭楼风貌[74] - 正阳门藏书票以手绘淡彩还原清末民初街景[77] - 天安门藏书票运用烫金工艺凸显城楼庄严[79] - 故宫景山藏书票通过渐变色彩勾勒紫禁城全景[81] - 钟鼓楼藏书票采用对称构图呈现钟鼓楼建筑[83] 包装与发行 - 产品采用暗红色硬壳包装配烫金书名 开启仪式感强[89] - 限量2000套发行 稀缺性显著(故宫年接待游客超1900万)[94]
“影见中轴”主题影像展启幕,约200幅作品述说北京中轴线古今
新京报· 2025-08-07 12:51
展览概况 - 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于8月7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揭幕 展览通过影像媒介展现中轴线历史与当代风貌 融合艺术与科技打造沉浸式空间[1] - 展览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包含序厅 尾厅及三个主题板块 展出192幅摄影作品和两部影片 结合AI科技与艺术装置[1] 展陈内容构成 - 影像来源包括200余位摄影爱好者投稿的约200幅精选作品 从750余件投稿中选出 涵盖专业与业余创作者[2] - 补充内容包含京企中轴线基金会提供的9幅大赛佳作 以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影像档案[2] - 展出14组同机位对比影像与新旧对比视频 呈现中轴线申遗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 总计约200幅影像作品展现中轴线变迁[2] 展览特色与规划 - 设置青少年作品展区 展示小学生绘画与童声解说视频 体现代际传承与多元视角[3] - 采用中英法三语国际化呈现 计划持续展览一年以上 不定期举办中轴沙龙和公众开放日活动 允许观众补充投稿优秀作品[3]
《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发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1:49
图书发布 - 北京出版集团推出面向6岁至15岁青少年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图书 [1] - 图书采用"三色三阶"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小学低年级侧重互动内容,小学高年级侧重文化内涵理解,初中分册侧重国际视野培养 [1] - 该系列图书由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打造 [1] 配套课程 - 腾讯数字教育实验室同步推出《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课程 [2] 活动情况 - 图书首发及捐书仪式在北京举行,现场展示了三册书本 [3]
千年中轴跃然方寸,中国邮政推出系列珍藏邮品
新京报· 2025-07-27 23:03
邮品发行概况 - 中国邮政发行《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及系列文化邮品,包含邮票、首日封、文化专题册、创意套装等,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1] - 邮票一套五枚,主题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面值共5.50元,由设计师王虎鸣操刀 [2] 邮票设计特点 - 采用中轴对称构图,五枚邮票叠放可呈现行进中轴线的视觉感受,凸显古建筑稳重感与皇家气派 [4] - 融入祥云、雨燕、树木等元素,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采用冷烫工艺使琉璃瓦和祥云泛金光 [4] - 运用荧光油墨技术,紫光灯下显现红白彩带动态效果,标注北京城中心点、"0公里"起点及古运河 [4] 首日封与专题册设计 - 首日封五枚以中轴线建筑为主体,采用"做旧"肌理与洒金宣纸叠加,首日戳融合现代几何体与何尊铭文的"中"字 [6] - 文化专题册收录新邮版式一、二及多套老票(如2020-16《故宫博物院》),以建筑正立面图展示中式规制与工艺细节 [9] 创意衍生品 - 推出《福瑞中轴》钥匙扣冰箱贴套装,含建筑剪影与邮票,采用现代简约风格设计 [10] - 《六都千年 天地中和》套装售价248元,包含六古都邮票及大漆工艺冰箱贴,封面取"天圆地方"之意 [10]
“唱响中轴”文艺演出在京举办 多层次展现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7 20:54
文化活动概述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三十九届群众文化展演季"唱响中轴"文艺演出在北京大磨坊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 [1] - 演出分为"轴启新声""文脉相承""和鸣未来"三个篇章,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景观与历史文化 [1] - 活动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多家单位共同承办 [1] 演出内容 - 通过"音乐巴士"形式带领观众"唱游"北京中轴线,展示7.8公里长的中轴线建筑 [1][2] - 表演包括快板《最美北京中轴线》、乐曲《京韵》、歌曲《天安门》《如愿》《北京钟鼓楼》等 [1] - 青年乐队表演《金色的屋檐》,舞蹈《礼仪之邦》展现中轴对称之美 [1] - 独唱《北京欢迎你》传递北京包容与热情,诗朗诵《中轴脊梁》讲述中轴线历史与未来 [1] -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合唱团表演歌曲《北京雨燕》,舞蹈《墨舞》勾勒中轴线历史与变迁 [2] 表演形式与特色 - 快板《最美北京中轴线》以韵文体介绍中轴线美景 [2] - 舞蹈《礼仪之邦》通过水袖和礼仪动作展现"礼"文化 [1] - 舞蹈《墨舞》以身体为笔描绘中轴线历史与时代变迁 [2]
书写“京味三部曲”,网文作家花清袂讲述他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新京报· 2025-07-27 07:06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 - 网络文学行业正通过"京味三部曲"等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体现行业从娱乐载体向文化传承载体的转型[1][4] - 行业出现"科技+文化"新趋势,如《启示录:天工京作》将AIGC技术与京绣非遗结合,反映网络文学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技艺的对话平台[2][4] -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连续两届评选同系列作品,显示行业对现实题材和地域文化IP的持续扶持力度[1][2] 北京中轴线文化IP开发 - "京味三部曲"完整记录北京中轴线申遗关键三年,形成包含家庭叙事(《京脊人家》)、非遗技艺(《京华天娇》)、科技赋能(《启示录:天工京作》)的IP矩阵[4][5] - 中轴线文化开发呈现多形态融合特征,包括文学创作(三部曲)、数字项目("云上中轴")、非遗工坊等实体业态联动[5][6] - 该IP通过群像叙事策略,累计展现绢人制作、京绣等多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创新[4][5] 创作者生态 - 资深创作者如高喜顺(花清袂)具有跨领域经验,兼具网络文学创作(10年)、影视改编、行业协会(5个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8] - 创作方法论强调深度调研,涉及胡同市井、非遗工坊、科技公司等多元场景,单部作品采风周期跨越申遗全过程[5][6] - 作品连续入选国家级扶持计划(中作协IP扶持、北京青年创作计划等),反映政策对现实题材创作人才的培育成效[8]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 - 三部曲呈现技术迭代轨迹:从《京脊人家》的个体叙事到《启示录》的AIGC应用,完整记录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路径[4][7] - "云上中轴"等标杆项目推动文化展示方式革新,为文学创作提供VR/AR等科技素材[5][7] - 行业出现"非遗破圈"新范式,通过网文载体实现传统技艺从工艺传承(绢人)到科技赋能(京绣+AIGC)的升级[2][4]
胡政阳:思政教师原来还是博主“宫殿君”
中国青年报· 2025-07-26 22:40
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与教育应用 -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1] -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胡政阳将中轴线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形成"戏剧艺术+故宫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的多维教学体系 [4] - 胡政阳开设《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戏"说故宫》等课程,通过斗拱抗震案例等具象化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4][5] 中轴线资源与思政课结合实践 - 胡政阳在思政课中结合中轴线红色地标(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理论 [5] - 通过南锣鼓巷商场腾退案例,阐释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联性,增强学生对政策的理解 [2] - 课程设计注重从科普角度切入,利用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等素材展示古建筑智慧,提升教学亲和力 [4][5] 中轴线保护与公众教育发展 - 申遗成功后,中轴线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数字中轴建设成果为教学提供更丰富资源 [6] - 胡政阳强调公众"得到感",将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语言,通过纠正影视剧错误引导学生关注建筑背后的文化精神 [5] - 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具象化案例(如《甄嬛传》引申至故宫匾额"又日新"),强化专业关联性 [2][4]
北京中轴线上的丹青交响
人民日报· 2025-07-26 21:52
北京中轴线美术创作活动 -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成为美术写生和创作的热点主题,包括2019年"京城之脊·一脉绵延"和2023年"中国画·画文物"等活动,吸引了美协、画院、高校等机构的美术工作者参与 [2] - 代表性作品包括白羽平的油画《东交民巷》和徐小东的油画《一座城的某年》,这些作品通过独特视角展现了中轴线的建筑之美、历史之韵和文化之质 [2] - 北京美协于2022年组建专门的中国画《京城之脊》创作团队,历时近两年完成这幅巨制,采用适合表现亭台楼阁的界画形式 [2] 《京城之脊》创作特点 - 创作重点在于凸显中轴线的精神内涵,内容上删繁就简,突出中正、对称之美,构图遵循传统"尚中、尚正"的文化思想 [3] - 作品以"中"字搭建画面主要结构,精细刻画彩绘纹样和琉璃脊兽,还原紫禁城内古建的锦绣色彩,城外建筑则以灰砖为主体 [3] - 作品体现了中华传统人文思想与审美特质,成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和各地学术交流活动 [3][4] 中轴线文化创新与传承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玻璃彩绘、剪纸艺术、数字文创等形式对北京中轴线文化进行创新表达 [4] - 部分学校以《京城之脊》为主体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并举办"'京城之脊'——北京中轴线人文主题美育浸润作品展" [4] - 丰富的美术创作组成中轴线上的丹青交响,促进了文脉传承 [4]
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专场报告会举办
新京报· 2025-07-04 13:27
北京中轴线文化宣讲活动 - 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百姓+文艺"特色宣讲团举办专场报告会,聚焦北京中轴线文化 [1] - 宣讲团由首都高校教师、社科理论专家、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宣讲员和北京曲艺团演员等26人组成 [1] - 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互动式宣讲17场,线上线下受众达15.2万人次 [1] 宣讲内容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高福美从走进中轴线、读懂中轴线、保护中轴线三方面展开宣讲 [1] - 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办公室干部张欣雨分享首都文物人历经12年成功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历程 [1] - 北京曲艺团演员通过西河大鼓《春归燕》展现北京中轴线上的多个遗产点 [1] 参与者反馈 - 天坛街道工委副书记李强表示将充分发挥街道坐拥北京中轴线与天坛公园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 [1] - 东城区理论宣讲员杜卓认为宣讲内容展现了申遗成功背后的文化力量和信念坚守 [1] - 祈谷社区居民查哲表示对中轴线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将积极宣传中轴线文化 [1]
北京图博会北京展区将呈展京味文化大餐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11
展会规模与参与单位 - 北京展区总面积达350平方米 [1] - 40家市属图书出版单位和重点网络出版服务企业参展 [1] - 集中展示图书超3500册 [1] 展区内容结构 - 展区分为主题出版区、文化传承区、特色区、国际展示区、数字化出版体验区 [1] - 主题出版区陈列约270种主题出版类图书 [1] - 文化传承区展陈近200种北京中轴线主题图书 [2] - 特色展区展示345种精品原创文学图书 [2] 文化主题展示 - 重点突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主题 [2] - 展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等系列出版物 [2] - "北京文化书系"系统梳理北京文化内涵 [2] 特色内容板块 - 旧书新知展位展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文学历史旧书 [4] - 包括1992年《简·爱》、1980年《弗朗哥的遗产》等外文版旧书 [4] - 现场展示数字化传播案例如《古籍修复师》创新文化项目 [4] 国际交流成果 - 国际展示区陈列136种多语种版权输出图书 [4] - 展示190种网络文学版权图书 [4] - 面向15国出版机构推出5场版权推介活动 [5] 产业合作拓展 - 举办科学人文系列国际出版合作座谈及签约活动 [4] - 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就科学人文图书开展合作出版 [4] - 重点推介文学、少儿、北京文化等题材作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