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供热成本疏导难题待解
中国能源报·2025-09-22 04:03

文章核心观点 - 推动低碳供热技术规模化应用是实现中国供热领域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但当前面临成本与价格错配、补贴机制不完善等关键制约因素 [1][3] - 低碳供热技术的平均单位热值成本显著高于传统燃煤热电联产,成本差异最高可达近10倍,抑制了供热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积极性 [3][6] - 报告建议通过制定长期规划、创新补贴与金融机制、强化成本传导和深化市场竞争来破解当前困境,推动行业向低碳、高效、智能方向发展 [11][12] 低碳供热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呈现规模增长、技术多元、区域模式分化的态势,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热泵等技术在北方广泛应用 [5] - 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达245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为186亿平方米 [5] - 2017至2023年的6年间,清洁供热面积增长超过43%,清洁供热率从约60%提升至76% [5] 不同供热技术成本分析 - 不同供热技术的平均单位热值成本差别巨大:核电供暖成本最低(27.6元/GJ),其次为燃煤热电联产(43.84元/GJ) [6] - 生物质热电联产、水热型地热和热泵的平均供热成本在50.42—66.05元/GJ之间,为燃煤热电联产的1.15—1.51倍 [6] - 生物质锅炉和太阳能供热成本偏高,在80元/GJ和137.20元/GJ之间,约为燃煤热电联产的1.82—3.13倍 [6] - 氢能供热成本最高(平均430.94元/GJ),约为燃煤热电联产的9.83倍 [6] 现行价格与补贴机制问题 - 居民供热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主要采用按面积计价,部分地区试点两部制热价,存在以工商补居民的交叉补贴结构 [8] - 现行补贴方式依据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的总体收入成本缺口核定,未区分热源品种,导致企业对初始投资高的可再生能源热源接入积极性有限 [9] - 北方清洁取暖补贴以"煤改气"、"煤改电"为主,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如热泵、地热能、生物质能)无法享有同等补贴待遇 [9] 政策建议与发展路径 - 建议各地制定为期10—20年的低碳供热发展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技术路线 [11] - 建议根据技术敏感因素制定针对性补贴政策:对受燃料或电价影响大的技术给予燃料价格补贴或特殊电价;对初始投资影响大的技术提供投资补贴和绿色金融支持 [11] - 建议强化低碳供热成本传导机制,建立成本实时监测系统,确保供热价格能真实反映成本波动 [12] - 建议深化供热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区域垄断,创新金融机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探索金融创新和供热保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