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LA的论文占据具身方向的近一半......
具身智能之心·2025-09-18 04:00

VLA技术发展现状 - VLA及其相关衍生方向占据近一半的具身产出 包括长程操作 泛化 少样本 VLA+RL 人形相关等领域[1] - VLA打破传统单任务局限 使机器人能在多样化场景中自主决策 灵活应对未见过环境 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物流和家庭服务等领域[1] - 推动多个前沿项目发展 包括pi0 RT-2 OpenVLA QUAR-VLA和HumanVLA 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合作[1] - 适应多种机器人平台 包括机械臂 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 为智能机器人发展提供广泛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1] 产业生态布局 - 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Unitree 智元 星海图 银河通用 逐际动力等团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3] - 科技巨头积极布局 包括华为 京东 腾讯等国内企业与国外Tesla Figure AI等公司共同推动领域发展[3] 科研培训体系 - 课程聚焦智能体通过感知-认知-行动循环与物理世界交互 详细剖析VLA范式技术演进[7] - 涵盖从早期抓取位姿检测到行为克隆 再到近期Diffusion Policy和多模态基础模型的技术发展路径[7] - 深入分析具身智能核心挑战 包括跨域泛化 长期规划与世界模型构建[8] - 研究如何将大型语言模型推理能力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结合 实现从高级任务描述到低级运动规划的有效转换[8] - 探讨PaLM-E RT-X等模型通过多模态预训练和微调策略增强机器人开放环境适应性和鲁棒性[8] - 关注前沿发展方向 包括多模态感知融合 触觉反馈整合 基于物理的推理以及社会互动能力[8] 课程特色与产出 - 培养独立学术研究能力 系统性梳理隐式端到端 显式端到端 分层端到端三大VLA模型体系[9] - 提供从理论到实践全链路培养 包含仿真环境搭建 实验设计与论文撰写全过程指导[10] - 传授学术研究方法论 包括论文写作 文献阅读 创新点提炼等研究者必备技能[10] - 分析领域研究热点与未解决难点 包括长期记忆 VLA+RL原子技能库构建 动作解码问题 多模态思维链等前沿方向[13] - 通过个性化研究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研究idea并完成初步实验 掌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10][13] - 课程最终产出包括论文初稿 并使学生全面掌握具身智能VLA模型理论基础与技术演进路径[14] 技术要求 - 推理要求4090以上算力 训练算力建议4卡4090(可租借)[15] - 需要一定pytorch和python基础 能够自行修改代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