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类比移动互联网,AI正处于2011年前后的拐点”
投中网·2025-09-15 06:26

文章核心观点 - AI应用创业面临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早一步创业可能构筑壁垒也可能成为先烈 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需求 灵活调整策略 并在全球化舞台上找到突破口 [2][4][21] - 2025年AI应用正处于窗口期 行业格局远未形成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机会窗口的快速移动 创业和投资需预判技术节点而非等待行业稳定 [2][4][21] 海淀区AI产业发展 - 2024年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800亿元 年增速达30% 占北京市80% 全国四分之一 [3] - 海淀区聚集全国最高比例AI顶尖人才和实验室资源 形成南北两个AI生态圈 通过财政出资的科技成长基金 智算中心 语料中心等提供全链条支持 [3] - 2025年2月推出《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 全力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3] 创业时机与先发优势 - 创新工场2021年投资大模型并孵化AI陪伴应用 2022年进入3D视频生成 2023年研究Agent 2025年重点关注交易平台和内容平台 主张AI创业"宜早不宜晚"但需判断技术成熟度 [4] - 多模态技术快速发展 OpenAI和Google一周内相继发布新模型 交互体验和视频生成能力显著提升 机会窗口快速移动 [4] - 知满科技看到美国企业使用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将研发效率提升50% 中国制造业场景丰富 B端龙头企业付费意愿高 DeepSeek等大模型爆发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主张方向确定后立即行动抢占先发优势 [5] - 鹿明机器人2016年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 2024年9月正式创业 认为具身智能是10年期大赛道 行业格局尚未形成 需在长周期中快速迭代并把握关键决策节点 [5] 需求识别与场景筛选 - AI价值分为创造新体验和提升效率两类 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当前处于"QQ与MSN"阶段 未来将出现更多爆款 [7] - 元禾璞华重点关注toB提效项目 包括AI半导体垂类模型 AI物理仿真模型 具身智能等在工业和智能制造的应用 [7] - 鼎晖VGC采用自下而上方式验证需求 通过覆盖大量项目观察客户真实付费意愿 AI在B端应用速度快于预期且效果更好 [7] - 用户需求分为三类:为企业降本增效 为个人创造价值体验(情感陪伴与内容创造) 重塑人机交互的魔法时刻(AI眼镜 耳机) [8] - 清思智能提出场景筛选四原则:算法性能超过人类 指数级提升生产力 客户存在显著生产力缺口 行业需求深度足够延缓价格战 [9] - 职小二应用AI改善蓝领招聘线索获取成本和质量 提升筛选效率 AI替代5人工作量 提升12-13%毛利 [10] - 具身智能发展需优先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品性能最大化 再实现降本增效商业价值 [10] toB与toC路径选择 - 东方富海认为真需求是提效 B端商业模式成熟客户付费逻辑清晰 C端收费难 当前颠覆性机会在AI Infra和具身智能 [12] - 中科创星重点关注AI infra 芯片和AI应用 布局toB和toC应用 toC需求难洞察需通过观察目标人群不断总结迭代 [13] - 祥峰投资布局C端陪伴类应用和AI Agent创作平台 观察到AI技术重塑原有工作的趋势 目标用户可能从"人"转向"其他Agent" [14] - 光速光合认为C端难形成稳定收费模式 B端竞争激烈 更大成长机会在海外 PMF至关重要 应从第一天确立盈利模式 [14] - Transformer架构泛化能力强但精准度不足 在大型企业成为AI Agent落地瓶颈 中数睿智聚焦大B场景构建智能体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15] 出海趋势 - 光速光合观察到自2024年四季度起中国AI创业公司呈现Day one出海趋势 过去两季度考察上百个项目并完成部分投资 [17] - 全球领先AI技术人才约一半是华人 中国需在有限资源下打造强竞争力模型 Open Router平台中国模型占比持续提升 [17] - 星动纪元认为AI竞争核心是中美较量 中国优势在AI技术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及工程师红利 2025年具身智能商业化元年 海外客户占比超50% [18] - 生数科技产品Vidu定位全球化 视频生成技术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6-9个月 平台累计生成视频超3亿条 商业化8个月ARR突破2000万美元 [18] - 国内外用户付费习惯差距不大 国内用户付费全球占比不低 只要产品提供生产力价值就能带动付费意愿 [19] - 端侧大模型与中国硬件供应链结合可推出高性价比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是端侧大模型落地载体和AGI最佳落地入口 [19] 孵化模式 - 创新工场2021-2025年投30多个项目 近一半为孵化 平均每年孵化3-5家公司 提前1.5-2年布局稀缺方向 孵化失败率低于直接投资 [20] - 金浦投资采用"产业方+资本方"联合孵化模式 通过产业方共建提供技术渠道市场支持 孵化早期考虑退出机制 [20] - 创业者需重点关注退出端变化 审慎评估港股上市可行性 优先选择与产业基金联系紧密的投资主体合作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