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书| 杜雨博士新书《人形机器人》正式出版

技术跃迁 - 人形机器人系统构造涉及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深度融合 [4] - 核心零部件包括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和六维力传感器 单台机器人需配备10~14个行星滚柱丝杠 价值占整机5%~8% [4] - 国产厂商如绿的谐波、禾川科技、杭州新剑加速替代进程 推动整机成本下降 [4] - AI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发展 实现机器人通过感知、学习与交互在真实世界中自主决策 [5] - Figure AI的Helix模型是首个能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通用模型 [5] - 特斯拉Optimus探索将Dojo超算平台与端到端神经网络结合 [5] 产业爆发 - 资本更倾向于押注确定性强硬件领域 而非充满不确定性软件算法 [7] - 硬件技术路径清晰 谐波减速器精度提升和六维力觉传感器成本下降有明确技术指标和发展路线图 [7] - 市场需求可预期 工业制造如汽车装配、3C产线和物流仓储场景展现替代人力巨大潜力 [7] - 软件与算法面临泛化能力不足和实时性挑战两大瓶颈 [7] - 训练依赖海量数据 面对长尾场景如家庭环境千变万化物品摆放时可能失效 [7] - 通用但不快大模型与快速但不通用运动控制器之间存在矛盾 [7] 社会重构 - 人形机器人将催生新兴职业如机器人训练师、AI伦理监理员和人机协作设计师 [9] - 教育体系需加快转型培养兼具工程素养与人文关怀复合型人才 [9] - 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机器人进入家庭后持续采集语音、图像乃至行为数据 [9] - 算法歧视问题因深度学习黑箱特性使得决策过程难以追溯 [9] - 意外伤害责任归属问题需法律与伦理框架同步跟进 [9] 书籍价值 - 提供系统性、多维度理解框架 剖析技术演进底层逻辑和产业链条复杂生态 [2] - 前瞻性探讨人机共存时代社会伦理与制度挑战 [2] - 将碎片化热点串联成完整认知链条 为投资者、创业者和公众提供启发 [12] - 保持审慎乐观态度 既看到效率革命与生活便利 也不回避社会失衡与伦理困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