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金融业从1979年GDP仅1.96亿元的边陲农业县崛起为2024年GDP超36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超4700亿元的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缩影[5][8][34] 初创与探索: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79-1990) - 1979年宝安县存款余额仅1.01亿元,贷款余额0.75亿元,金融机构数量寥寥[5] -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9] - 1987年招商银行成立,深圳发展银行上市并创股价从1元涨至180元(复权价)的资本市场神话[9] - 1988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最初仅有13名员工[9] - 1983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筹资1300万元,深发展1987年公开发行普通股筹资793万元[9] 跨越与成长:资本市场擎旗,金融中心初现(1990-2004) -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成立,至2004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达536家,总市值1.1万亿元,年成交金额1.6万亿元[11] - 深成指、深综指成为中国经济重要"晴雨表",万科、招商银行、平安等通过深交所上市成长为行业巨头[11] - 1999年深创投成立,到2004年累计投资项目超100个,投资金额超20亿元[11] 调整与转型:中小板、创业板与金融创新(2004-2019) - 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至2009年上市公司达327家,累计融资3000多亿元[13] - 2009年创业板启动,至2019年公司数量从首批28家增长至近800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2024年达1365家、12.45万亿元)[13] - 2010年前海合作区设立,截至2019年底注册金融企业5.2万家,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提款金额超400亿元[16] - 2014年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开业,至2019年末有效客户数突破1亿,管理贷款余额超4400亿元[16] 升华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2019年至今) -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至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上市公司超400家,IPO融资总额超5000亿元,其中超90%为高新技术企业[18] - 2021年深市主板两板合并至2025年7月新增上市公司超160家,IPO融资额超3000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深市主板公司总数近1600家,总市值近40万亿元[18] - 2024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版本实施,至2024年4月末深圳地区67家银行参与试点,账户开立数超4.5万个,跨境汇划金额突破35亿元[19] - 2024年初深圳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超300万家,累计开立钱包超6000万个,交易金额突破6000亿元[19] 成就和实力: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 2024年末深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78.02亿元,贷款余额94830.33亿元,银行业资产总额13.57万亿元[21] - 202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2852家,市价总值33.04万亿元,交易量全球第三、市值全球第六,IPO数量稳居全球第一[21][24] - 深圳辖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422家,总市值8.79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超160家,总市值超10万亿港元[23] - 2024年深圳保费收入1958.21亿元,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25] - 2024年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4710.5亿元,增长4.2%,占GDP比重约12.8%[25] - 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排名第9位,金融科技专项排名全球第三[27][30][31] - 截至2022年底深圳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6.6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29万亿元)[30] - 深圳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前5大机构中2家来自深圳,平安连续2年全球居首,腾讯位列全球前五[30] - 深圳知识产权证券化累计发行规模超2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