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技术双主流格局 - TFT-LCD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优势包括低成本、长寿命和高分辨率,关键材料如玻璃基板、偏光片及靶材70%依赖进口 [7][11] - OLED成为中小尺寸高端屏首选技术,凭借优异色彩表现、低功耗和快响应速度,有望替代LCD,核心材料包括发光材料(90%被日韩德垄断)、PI膜(全部进口)和COP膜 [7][11][19] - 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从2017年8.56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2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显著,但发光材料专利由德日企业如出光兴产、默克、UDC垄断 [19][22] 未来新兴显示技术趋势 - 量子点(QLED)显示方向聚焦无镉无铅材料,钙钛矿量子点需攻克稳定性瓶颈,当前成熟材料以CdSe核壳量子点为主,发光半峰宽小于30nm且量子产率超90% [43][44] - Micro-LED需突破巨量转移技术和GaN外延材料,电致变色(EC)显示具备节能、护眼和柔性优势,但有机材料成膜能力不足 [4][7][47] - 二维材料如石墨烯、MoS₂和hBN应用于透明电极、封装层和晶体管,石墨烯电极电阻需降至300Ω·sq⁻¹以下以满足OLED需求 [31][34][38] 高端材料国产化瓶颈 - 液晶和OLED发光材料专利被德日企业垄断,玻璃基板及柔性玻璃技术由康宁、肖特掌控8.5+代技术,靶材、光刻胶和掩模板高纯制备技术受奥德日封锁 [7][58][62] - PI膜和OCA胶由美国杜邦、日本宇部主导供应,国内全部依赖进口,深层短板包括企业扎堆低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和跨学科人才短缺 [7][23][63] - 显示行业超过70%关键材料依赖进口,高性能靶材在微观品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方面仍需提升 [66][67] 关键材料技术突破路径 - 国家级平台攻坚显示材料共享数据库,整合靶材配方和PI合成工艺资源,龙头企业重点攻关高纯OLED发光材料、50μm超薄柔性玻璃和稀土掺杂靶材 [6][75][76] - 柔性显示材料方向聚焦50μm以下一次成形高韧性玻璃和70μm以下偏光片,高性能聚酰亚胺目标为20μm厚度下透光率大于88%、热膨胀系数小于5ppm/℃ [58][76] - OCA光学胶需实现固化收缩率小于2.5%,稀土掺杂靶材通过调控载流子传输路径提升迁移率 [75] 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 显示材料向薄型、高纯、复合和大尺寸趋势发展,需提升蒸镀OLED材料、印刷OLED墨水和环保型QD发光材料自主创新能力 [71][76][77] - 应用场景扩展至VR/AR设备、医疗显示器、军事夜视仪器和车载透明显示,量子点显示在生物传感器和隐形材料领域具潜力 [80][83][85] - 建立全国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靶材、玻璃基板、光刻胶等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87][88][90]
显示材料全景图:从LCD到柔性屏的国产化机遇与挑战
材料汇·2025-09-09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