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范式 - 全球化正以新范式继续前进 表现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内部一体化进程 亚太地区占据全球制造业总量50% 欧洲与北美各占约20% [7] - 中国向世界开放带来重大转型 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并拓展发展中国家领域成为必然趋势 [8] -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无可替代角色 从生产简单零部件逐步过渡到制造完整机器 培育本土供应链体系并积累人才与技术知识 [9][10] 产业链延伸与挑战 - 产业链环节向海外转移是持续延伸和全球重新配置 而非断裂 全球贸易是高度互联的复杂网络 强行割裂将对各方造成损失 [11] - 文化差异成为企业国际化关键挑战 跨文化包容力、多元种族背景协作能力及海外组织管理模式适应性直接影响进程 [15] - 企业需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运营 各国在政治、经济、监管及法律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市场结构碎片化如东南亚 [15] 工业资本品全球化 - 中国铸件行业生产成本比欧美低三分之一以上 人工成本占25% 中国工人工资仅为美国1/6至1/7 [17] - 因关税因素欧洲和印度分流订单 中国产品曾面临25%关税 印度享受零关税 但全球关税政策收紧使OEM买家寻求"关税洼地" [17] - 墨西哥设厂本土化困难 产能爬坡耗时五年 初期产能利用率仅20% 通过提高工资和改善宿舍条件提升稳定性 [17] 从性价比到价性比 - 单纯低价竞争空间收窄 工业资本品领域需以"价性比"为核心 即提供更优性能、更高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21] - 机械行业追求产品溢价能力 体现为毛利率 根本支撑来自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21] - 油气行业案例显示 定制化解决方案定价略高于外资标准方案仍获订单 因客户对安全和可靠性敏感 价格过低引发质量疑虑 [22] 技术突破与竞争优势 - 中国民营企业通过持续项目积累和技术迭代 在动设备领域缩小与外资差距 凭借定制化解决方案赢得话语权 [22] - 构建设计、制造与EPC总包一体化能力 自主设计实现源头成本控制和工艺流程优化 全流程一体化模式成为显著优势 [26] - 实现有限规模效应的定制化 通用系统标准化为基础模块 降低定制复杂性与交付风险 [26] 研发投入与市场策略 - 外资企业研发投入收缩 仅作局部改进 疫情后成本上升导致关厂裁员 研发支出削减 [28] - 中国电动客车企业采取"一国一策"市场策略 针对不同国家气候、发展水平与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开发 在电机集成度和能量利用效率保持领先 [30] - 欧洲客车企业逐步收缩研发 沃尔沃退出整车业务 斯堪尼亚减少底盘投入 戴姆勒缩减研发规模 [31] 行业竞争态势 - 戴姆勒客车部门拥有1.7万名员工 年销售客车约2.6万辆 宇通员工规模相当但年销量达4.2万辆 人效不相上下 [31] - 注塑机行业技术差距缩小 欧系企业疫情后难以提价且成本上涨 产品升级缓慢 日系企业将业务置于次要地位 [33] - 客户决策综合考量设备使用年限、能耗水平等全周期成本 倾向于选择整体经济性更优的解决方案 [33] 全球化新阶段 - 全球化进程从"制造输出"迈入"价值输出" 竞争力从成本与效率转向技术定制、服务深度和全周期价值 [35] - 竞争维度变化要求产品持续进化 并对海外市场文化制度、运营场景与真实需求建立深度理解和敏捷响应 [35] - 系统性创新组织能力、跨文化管理水平和全球资源整合效率成为获取全球价值链话语权关键 [35]
工业资本品的全球化
远川研究所·2025-09-09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