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寒冬”即将来临?过往低谷期可提供经验
财富FORTUNE·2025-09-08 13:06

人工智能寒冬讨论背景 - 近期科技界频繁讨论人工智能寒冬可能来临 包括彭博社和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参与讨论 [1] - 人工智能寒冬指大众对机器智能热情冷却 投资随之枯竭的特定时期 [1] - 人工智能研究70年历史中已经历过三次寒冬 若新一轮来临将是第四次 [1] 当前市场担忧 - 投资者忧虑人工智能技术无法达成炒作预期 相关公司估值过高 [2] - OpenAI首席执行官指出部分风投支持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估值严重虚高 [2]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显示95%人工智能试点项目以失败告终 [2] 历史寒冬模式分析 - 过往寒冬由学术研究揭示技术局限性或现实应用受挫引发 [4] - 共同特点在于新进展未能兑现过高期待导致出资方幻灭 [4] 第一次人工智能寒冬(1960-1970年代) - 美国政府冷战期间在人工智能研究投入巨额资金 国防部提供主要经费 [5] - 两种方法论对立:符号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前身感知器技术 [5] - 研究者高调宣称将快速实现人类水平智能 罗森布拉特1958年称感知器将实现语言翻译和意识 [6] - 1966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报告指出机器翻译比人工成本更高速度更慢 停止2000万美元资金支持(现值至少2亿美元) [7][8] - 1969年明斯基著作批判单层感知器只能进行二元分类 导致美国政府终止神经网络资金支持 [8][9] - 1973年英国莱特希尔报告认定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人类智力 英国政府终止所有资金支持 [11] - 美国资助额到1974年仅为1960年代零头 [11] 当前研究与历史相似性 - 最新研究对人工智能模型推理能力提出质疑 认为只是匹配训练数据而非真正推理 [12]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95%试点项目未能推动企业营收增长 [13] - Salesforce研究发现多数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准确执行CRM任务 [13] - Anthropic研究显示Claude模型无法成功运营自动售货机业务 [13] - METR研究揭示使用人工智能编程助手使开发人员完成任务速度降低19% [13] 当前市场差异特征 - 本轮热潮资金几乎完全来自私营领域 风险投资机构自2022年11月以来投入至少2500亿美元 [14] - 大型科技公司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在自身人工智能项目投入巨额资金 [14] - 2024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支出达3500亿美元 预计2025年进一步攀升 [14] - 人工智能已成为消费技术 ChatGPT周用户量达7亿 在各行业广泛部署 [14] 第二次人工智能寒冬(1980年代末) - 企业界热情高涨 三分之二财富500强企业部署专家系统 [15] - 1985年美国企业总投入超过10亿美元 形成完整产业链 [15] - 1987年Sun公司推出新型工作站使专用LISP机不再必要 LISP机市场崩塌 [17] - 企业发现专家系统构建维护成本高昂 存在脆弱性 遇到异常情况难以处理 [17] - 到1990年代初企业开始放弃专家系统 [17] 当前基础设施风险 - 科技公司斥资数千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OpenAI星门计划耗资5000亿美元 [18] - 英伟达凭借人工智能芯片达到4.3万亿美元市值 [18] - 初创企业研发小型模型模拟大型模型功能 所需计算资源大幅减少 [18] - 巨型数据中心可能变得不再必要 导致数千亿美元投入成为搁浅资产 [18] 系统可靠性问题 - 企业发现人工智能部署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投资回报难以捉摸 [19] - 模型仍不可靠 容易产生幻觉输出错误信息 无法用于关键任务流程自动化 [19] 第三次人工智能寒冬与复兴 - 1986年研究人员破解多层感知器难题 提出反向传播算法 [20] -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短暂神经网络热潮 但训练需要海量数据且速度缓慢 [21] - 其他机器学习技术进展更快 导致神经网络再遭冷遇 [21] - 互联网产生海量数据解决数据瓶颈问题 [22] - 2004年起研究者使用GPU训练神经网络 实现图像分类等任务 [22] - 2017年谷歌设计转换器神经网络 2019年OpenAI发现其具备多语言任务能力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