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与核心架构 - 北京大学与BeingBeyond团队联合研发的BumbleBee系统通过创新的"分治-精炼-融合"三级架构,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多样化动作中的稳定控制 [2][3] - 该系统旨在解决传统人形机器人控制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单一任务优化导致的"专家困境"和仿真到现实转换中的"现实鸿沟" [3][6] - 系统通过多专家策略融合的通用策略实现跨动作类型的无缝切换,在MuJoCo仿真环境中任务成功率达66.84%,显著优于其他基线方法(最高仅50.19%)[7][8][11] 技术实现细节 - 采用运动-语义联合驱动的动作分类方法,通过多模态特征构建与联合隐空间对齐,实现动作在运动学与语义层面的双重表征 [5][10] - 运动学特征基于SMPL格式的人类运动序列,通过前向运动学转换为3D关节坐标并补充动态物理量,最后通过Transformer编码 [5] - 语义特征利用BERT模型对动作文本描述进行编码,并通过对比学习将运动与语义特征在同一隐空间对齐,提升聚类结果在运动学与语义上的一致性 [10] 性能验证结果 - 在IsaacGym仿真环境中,BumbleBee的任务成功率为89.58%,关节角误差(MPJPE)为0.1907,关键点误差(MPKPE)为83.30,全面优于基线方法 [8] - 在更接近真实的MuJoCo环境中,BumbleBee的成功率达到66.84%,显著优于其他基线(OmniH2O为15.64%,Exbody2为50.19%)[7][8] - 在Unitree G1真实机器人平台上,系统表现出高稳定性,可完成长程舞蹈任务及托马斯回旋、侧手翻等高难度动作,几分钟连续舞蹈动作成功率100% [9][11] 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团队计划在多模态感知融合方向进行突破,整合视觉-惯性里程计与触觉反馈以提升动态环境适应性 [14] - 计划实现自然语言指令驱动,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如"跳一段欢快的舞蹈")直接生成动作序列 [14]
突破具身智能“专家困境”!北大新方法让宇树G1靠单一框架掌握跳舞和侧手翻
量子位·2025-09-05 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