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法规及国家标准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以区分人工与AI创作 旨在解决虚假信息泛滥问题并构建可追溯的内容生态 [2][5][11] 法规框架与要求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构成强制性合规框架 适用于所有AI模型提供方、应用方及内容创作者 [2][5][14] - 标识分为显式标识(人类可识别)和隐式标识(机器可读取)两类 均需嵌入生成内容中 [5][11] -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标识 不得提供相关违规工具或服务 [6] 显式标识具体规范 - 文本内容需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标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或"AI"角标 [5] - 图片内容需在边角添加文字标识 文字高度不低于图片最短边的5% [5] - 音频内容需在开头或结尾以正常语速(120-160字/分钟)播放"由AI生成"语音 或插入"短—长—短—短"摩斯电码节奏音 [5] - 视频内容需在画面边角添加文字标识 文字高度不低于画面最短边5% 且持续显示至少2秒 [6] - 所有AI交互界面需在内容附近或界面顶部/底部持续显示提示文字 [6] 隐式标识与溯源机制 - 隐式标识需嵌入文件元数据 至少包含三项信息:是否为AIGC内容、生成方身份、内容唯一编号 [11] - 数字水印为鼓励性附加措施 通过扩展字段记录生成方(Content Producer)、内容编号(Produce ID)、传播平台(Content Propagator)及传播编号(Propagate ID) [11] - 元数据预留安全加固字段(Reserved Code1/2)支持数字签名防篡改 [11] 专业应用豁免条款 - 允许专业用户(如影视后期、广告合成、出版排版等领域)通过协议申请无显式标识的原始素材 但服务提供方需留存用户信息及操作日志不少于6个月 [6][7] - 豁免仅针对显式标识 隐式标识中的元数据和数字水印仍必须保留 [8] - 未带显式标识的内容若公开传播 发布者需主动声明添加标注 平台方会依据法规二次添加标识 [8] 从业者合规义务 - AI模型或应用提供方需升级产品功能 默认自动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 并修改用户协议明确标识义务 [14] - API服务提供方需在输出数据中包含隐式标识 并要求调用方履行显式标识标注责任 [15] - 内容创作者需对包含任何比例AI生成的内容(如10%AI素材)主动声明并标注 仅限错别字修改或语序润色可豁免 [15][16] - 禁止通过截屏、重新编码、清理元数据等手段去除标识 违规将导致平台打标或账号权重降低 [16] 行业影响与生态变革 - 新规强化对公开传播内容的监管严厉性 同时为专业创作环节提供合规灵活性 [9] - 隐式标识体系构建内容溯源能力 可有效打击AI造假、诈骗及谣言传播 [17] - 新规推动互联网内容生态向可复核、可追溯方向演进 提升人类创作内容的稀缺性价值 [17]
详解标识新规:如何给AI内容强制上“户口”
经济观察报·2025-09-02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