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维度:防范货币超发与高杠杆放大 - 稳定币发行商可能缺乏自律性,导致发行量失控和高杠杆风险,需建立判定机制确保稳定性[6] - 央行担忧稳定币超发问题,即缺乏100%真实准备金发行,以及货币派生乘数放大效应带来的挤兑风险[7] - 准备金托管需由央行或央行认可监管的机构负责,脸书曾计划自行托管Libra准备金但存在可靠性问题[7] - 稳定币放大效应通过存贷、抵押融资和资产市场交易三个渠道实现,需监管统计实际流通量以评估兑付风险[8] - 香港三家发钞行每发行7.8港元需缴纳1美元准备金,但M0准备金无法应对M1或M2挤兑风险[8] 金融服务模式维度:去中心化与代币化的真实需求 - 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代币化被视为稳定币应用场景,但需评估实际需求规模[9] - 多数金融服务并不适合去中心化,中国及亚洲国家支付系统仍以账户为基础,未选择代币化路线[9] - 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统一账本架构,在中心化框架下实现代币化,但并非所有金融资产都适合代币化[10] 支付系统视角:技术路径与合规挑战 - 支付系统升级关注效率与合规性,稳定币潜在优势需对比账户基础优化和区块链新体系两条路径[11] - 中国及东南亚支付系统进展基于IT技术,包括第三方支付、CBDC和快速支付互联,效率已显著提升[11] - 稳定币支付在KYC、反洗钱等合规要求存在缺陷,用户身份验证和开户流程仍需满足监管要求[11] 市场交易维度:市场操纵与投资者保护 - 稳定币需防范市场操纵问题,特别是价格操纵,需建立透明度和监管机制[12] - 混合使用多种货币(包括非稳定加密货币)为市场操纵提供可能,成为监管重点[12] - 稳定币和RWA技术吸引未成年人参与交易,但缺乏投资者保护依据,可能扩大风险[13] 微观行为维度:各参与方的动机 - 稳定币发行机构为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但需区分市场化领域和基础设施属性[14] - 中国零售支付体系已高效低成本,新主体降本空间有限;美国因信用卡体系存在降本机会[15] - 跨境支付成本高涉及外汇管制、合规成本和特许经营租,稳定币吸引力有限[15] - 稳定币可能聚焦虚拟资产交易,用于资产炒作风险需警惕,避免引发欺诈和金融不稳定[16] 流通路径维度:从发行到回收的循环机制 - 稳定币流通取决于需求场景,缺乏需求可能导致发行牌照无法有效发行[17] - 稳定币作为支付媒介或价值保存工具影响市场存留量,发行量受持有动机和行为制约[17]
周小川:稳定币的监管考量与未来前景
和讯·2025-09-01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