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中国医药企业通过"仿转创"转型实现创新发展 依托仿制药积累的产业基础和资金 在"以仿养创、以仿促创、仿中有创、仿创结合"模式下取得成功 但转型过程面临研发高风险和思维惯性等挑战 [3][4][6][14] 行业转型背景 - 2015年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平均3年缩短至60天 为创新药崛起提供制度基础 [6] - 2018年药品集采推动仿制药平均采购价格大幅下降 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终结 行业共识需向"高水平创新"转型 [6] - 仿制药阶段是行业发展必经过程 企业积累资金和工艺技术 行业建立一致性评价体系 [7] 企业转型案例 - 恒瑞医药2018年仿制药收入占比近九成 2024年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40亿元(不含许可交易)同比增长30.60% 占总收入一半以上 [6] - 奥赛康2019年消化药营收33.66亿元占总营收74.50% 2024年消化类产品营收降至2.70亿元占比15.18% 通过抗肿瘤等新产品抵消下滑影响 [8][10] - 奥赛康2025年1月实现首个1类创新药获批 计划未来三年每年获批1个1类创新药 同时保持仿制药研发 今年预计5个仿制药品种获批 [10] 转型模式特点 - "以仿养创"通过仿制药利润反哺创新药研发 保障现金流稳定并减少融资依赖 [10][11] - 仿制药与创新药研发产生协同效应 仿制药经营经验有助于创新药商业化并降低风险 [11] - 转型是资源战略重组 仿制药积累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生网络成为创新药商业化宝贵资产 [11] 转型挑战 - 创新药研发存在"三个10"特征: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含研发失败成本)、成功率不足10% [14] - 嘉和生物创新药PD-1杰诺单抗上市申请被拒 导致8年研发投入失败 [14] - 迈威生物自2017年成立连续8年亏损 累计亏损超57亿元 最近三年亏损合计超30亿元 [14] - 转型需突破思维惯性 仿制药"跟随式研发"与创新药"颠覆性探索"存在本质差异 组织架构和文化转变难度大 [14] - 缺乏创新基因的药企可能忽视创新药研发所需庞大资源及长周期 跟随靶点布局会导致产品上市后面临内卷 [15]
频频斩获海外大单!医药行业“仿转创”迎来收获季
证券时报·2025-08-19 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