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玩梗出圈的“苏超”,为何能扛起刺激消费的大旗?
腾讯研究院·2025-08-13 08:49

苏超现象的核心驱动因素 - 苏超通过融合地域文化梗(如"楚汉争霸""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激活集体身份认同,注册选手中65%为业余爱好者,强化草根参与感[4][6] - 社交媒介(短视频、直播、官方账号互动)构建全民共享情境空间,形成凯尔纳所述的"媒介奇观",推动破圈传播[5] - 赛事设计突出娱乐性与包容性,通过"互写家书""拉歌对唱"等非竞技形式强化城市间互动,形成"散装江苏"的独特文化符号[6] 消费提振的运营逻辑 - 端午小长假期间带动江苏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旅游消费达46.93亿元,常州/南京等地推出"住宿+观赛"套餐等联动优惠[8] - 省级层面系统整合1800余项文旅活动+1300项惠民措施,商务厅配套推出50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形成"白天看球晚上逛街"闭环[9] - 参照贵州"村超"案例,其两年累计吸引游客1707万人次,旅游收入192亿元,助力榕江迈入GDP百亿县行列[9] 跨区域复制可行性 - 江西/广东等省已效仿启动城市联赛,但需差异化定位(如黔东南民族特色vs江苏城市竞争文化)避免同质化[10] - 成功案例(甘肃麻辣烫/淄博烧烤/蟳埔簪花)显示需结合在地文化符号,通过影游联动(如《黑神话·悟空》山西线)实现流量转化[11] - 地方政府运营思维转向"宣传-文旅-电商"全链路整合,从单纯曝光升级为消费场景构建[11] 新兴消费趋势洞察 - 消费者更愿为参与感/归属感付费,文旅需求呈现深度化(簪花/游神等民俗体验)与近域化(市集/菜场改造)两极分化[12] - 情绪价值成为核心驱动力,需通过短视频/直播构建"情绪场",实现从个体共鸣到群体消费的转化[13] - 未来消费场景需融合文化IP(如苏超的足球激情)、数字媒介放大效应及在地化体验设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