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1][4]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中央与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2][4]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每人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 其中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2][4] 政策实施范围 - 涵盖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5] - 包括5家消费金融公司(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鼓励地方财政扩大其他金融机构覆盖[5][6] 组织执行机制 - 贷款经办机构需在30天内向财政部报送贴息资金预拨申请 省级机构同步向属地财政部门报送需求[7] - 机构按季度向省级财政和金融监管局报送贴息资金申请 金融监管局15个工作日内汇总数据 财政部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拨付[8] - 政策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启动贴息资金清算 省级财政部门需在2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提交清算报告[9] 监管与责任体系 - 财政部负责制定政策及资金拨付 中国人民银行督导利率政策落实 金融监管总局将贴息执行纳入日常监管[11][12] - 贷款经办机构承担信贷管理主体责任 需健全消费信息识别系统并确保材料真实性 违规行为将追责并纳入征信[12][13][14] - 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动监督机制 财政部将组织抽查防止资金挪用 对套取贴息资金行为依法处理[10][14]
利好!个人消费贷贴息来了!贴息范围、标准明确
证券时报·2025-08-12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