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自营策略调整!委外需求增加, 寻求“固收+”投资机会
券商中国·2025-08-06 07:18

文章核心观点 - 增值税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引发短期交易机会和长期投资策略变化 [1] - 政策对不同机构影响差异显著,银行保险等自营资金税负增加更明显,可能提升其通过公募等资管产品进行委外投资的意愿 [2][3] - 机构投资者为弥补利息收入损失,可能调整债券品种配置并寻求"固收+"投资机会,部分资金或流向信用债及红利股等资产 [4][5] 政策调整内容及直接影响 - 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债券增值税征收不再有"例外" [2] - 政策调整增加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自营的利息支出,税率约为6.34% [2] - 公募等资管产品的增值税负担减半,税率约为3.26%,因此政策对银行和保险自营的影响大于公募基金和其他资管机构 [2] 对不同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差异 - 机构自营资金和公募资管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的测算下,利息收入分别减少10.8个基点和5.5个基点 [3] - 不同机构间的债券增值税差异可能促使保险、银行等自营资金增强通过公募等资管机构委托投资的意愿 [3] - 保险银行等机构资金体量大,委外投资意愿可能因能获得更低的利息收入增值税率而进一步增强 [3] 短期市场反应与交易机会 - 短期来看,免税的存量债券成为稀缺资产,容易引发抢筹行情,近日债市波动已印证这一点 [1][3] - "新老划断"引发机构抢筹,短期带来了交易性机会 [1] 长期投资策略的潜在变化 - 长期来看,随着旧债滚动续作,需缴纳增值税的债券规模持续扩大,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减少 [3] - 债券品种选择可能出现变化,政府债、金融债和信用债之间的增值税差异不复存在,税后收益率利差将进一步收敛 [5] - 税收政策预计将推动部分资金流向信用债市场,但信用债还需考虑资本占用,估计资金流入规模不会很大 [2][5] "固收+"投资机会的探索 - 基于股债跷跷板效应,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可能将部分资金撤离债券市场,转向红利股票等资产以获取收益 [5] - 机构投资者可能调整"固收+"策略的股债配比,增配红利股等资产 [4][5] - 保险资金已多次举牌银行等高股息个股,并正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但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券投资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5] 债券品种利差变化测算 - 以1.7%的国债收益率为例,增值税改革前,一般金融机构持有国债、信用债税后收益分别为1.7%、1.19%,信用债利差为51个基点 [5] - 改革后,国债税后收益率下行至1.59%,国债与信用债之间的利差收敛至40个基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