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文化与组织管理 - 公司内部沟通主要依赖Slack而非邮件,员工一年仅收到约10封邮件[18] - 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文化,初期无季度计划,研究进展通过试错推进[19] - 领导晋升机制注重实际能力而非表面功夫,优秀想法和执行是关键[20] - 团队风格差异显著,研究、应用和市场团队工作节奏完全不同[17] - 公司规模从1000人快速扩张至3000人,工龄1年员工可排进前30%[15] 产品开发与创新机制 - 鼓励"行动为先"文化,员工可自发启动项目无需请示,Codex发布前存在3-4个并行原型[21] - 研究员被视作"小型CEO",自主寻找问题并验证想法[22] - 战略调整迅速,3000人规模仍保持高效决策能力[25] - Codex从首行代码到发布仅用7周,团队每日工作至深夜[48] - 产品发布后53天内生成63万个公开PR,平均每位工程师贡献7.8万个[53] 技术架构与基础设施 - 采用超大单体Python代码库,风格多样但缺乏统一规范[39] - 全部服务运行于Azure平台,主要依赖Kubernetes/CosmosDB/BlobStore[40] - 基础设施呈现早期Meta特征,自研类似TAO的图数据库[41] - 代码库存在重复问题,如队列管理库有5-6个不同版本[43] - 后端单体服务存在持续集成问题,测试用例常需运行半小时[44] 行业竞争与市场定位 - 公司同时在API、深度研究、硬件、编码代理等多领域展开竞争[33] - AGI领域形成OpenAI、Anthropic、谷歌三强争霸格局[56] - 产品设计侧重个人用户视角,Pro订阅是核心衡量指标[57] - 模型训练经历从实验到工程的转化过程,需处理分布式系统问题[57] - GPU成本远超其他开支,Codex单个功能成本等同Segment整体基础设施[32] 安全与保密机制 - 高度重视实际风险如仇恨言论、生物武器等,而非理论风险[30] - 内部信息严格保密,Slack工作区实施权限分级管理[25] - 产品服务数亿用户涉及医疗/心理咨询等敏感场景[26] - 媒体高度关注导致未发布功能常遭提前泄露[25] - 安全团队重点解决提示注入等实操性问题[30] 人才与团队动态 - 团队流动性高,可快速调配ChatGPT工程师支援其他项目[35] - 高管深度参与日常讨论,包括Greg Brockman等均在Slack活跃[36] - 工程团队吸引大量Meta人才,带来基础设施经验[41] - Codex团队由8工程师+4研究员+2设计师组成,高度自治[51] - 新员工周边产品采用限量发售模式,首次发售导致Shopify崩溃[31]
在OpenAI上班有多卷?离职员工爆料:7周打造Codex,每天熬到凌晨
机器之心·2025-07-19 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