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值1000亿的词,让OpenAI和微软杠上了
AGI定义争议 - Grok 4发布后评价两极分化 部分用户认为昂贵且难用 另一部分则宣称"AGI已实现"[3] - 微软与OpenAI因AGI定义产生分歧 2023年协议将AGI定义为"创造1000亿美元利润的自主系统" 但2024年OpenAI改为"在最具经济价值工作上超越人类的高度自主系统"[5] - OpenAI提出AGI五阶段理论 从对话机器人到可替代组织运作的AI系统[6] 商业利益博弈 - 微软130亿美元投资OpenAI 但合同包含危险条款:若OpenAI实现AGI可限制微软技术访问权[7] - 模糊的AGI定义具有商业价值 能吸引投资、驱动估值、获取政策资源 成为"印钞机"式概念[10] - 微软倾向将AGI与经济收益绑定 既可保障投资回报 又能在巨头竞争中获取话语权[13] 量化评估尝试 - 英国纽卡斯特大学建立社会经济模型 通过劳动力替代率等数据推算AGI引发社会变革的临界点[18] - 研究采用生产函数建模 分析AI替代人力对资本积累、行业集中度的影响 但缺乏行业数据支撑[21] - 量化方法体现"技术封建主义"特征 即通过控制技术定义权而非技术本身来获取商业优势[22] 概念工具化现象 - AGI的模糊性使其成为多功能工具 既可作为投资叙事 也能作为政策筹码和合约控制开关[24] - 行业出现"数字定义"趋势 用1000亿美元营收或替代率阈值等量化标准替代理论定义[23] - 技术社区对AGI核心特征无共识 涉及多模态能力、持续学习或人类智力等价等不同维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