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集体误判了Manus:AI泡沫,才刚开始破裂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2025-07-09 12:31
公司分析 - Manus从爆火到裁员仅4个月 3月发布时邀请码炒至5万元 200万人排队 但5月开放付费后迅速遇冷[2][25][28] - 产品定位存在割裂感 中国团队开发英文界面面向海外市场 导致核心用户与产品设计错配[8][10] - 技术本质为集成创新 组合Computer Use/虚拟机/Agent等现有技术 但称不上颠覆性创新[11] - 订阅定价199美元/月但性价比低 实测单个任务需8分钟完成 速度远低于人工操作[15][18][20] 商业模式 - 成本结构严重失衡 单个任务需调用多模型API+虚拟机 成本10-50美元 远超用户付费[32][33] - 获7500万美元融资后估值达5亿美元 但6月总部迁至新加坡增加运营复杂度[28][39] - 同质化竞争严重 3月以来超20家初创推出类似产品 技术门槛降低导致差异化困难[40][42][44] 行业趋势 - AI行业正经历四阶段演变:技术突破→资本狂欢→现实打击→市场洗牌 当前处于第三阶段[53] - 历史类比显示新兴技术常经历泡沫 如元宇宙/区块链/共享经济均经历类似周期[57][58][59] - 行业核心矛盾在于技术潜力与商业可行性不匹配 需专注解决具体问题而非万能方案[65][71] 发展建议 - 商业本质优先 需明确"谁为何付费" 先验证需求再优化技术[68] - 控制成本结构 避免算力/人力/运营成本失控 用户增长难抵消成本压力[69][70] - 细分领域突破 专注AI+垂直场景比通用工具更具商业价值[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