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TF纷纷“改名换姓”,什么原因?
券商中国·2025-06-17 05:34

嘉实基金ETF集体更名事件 - 6月17日起嘉实基金旗下22只ETF产品进行集体更名 涉及中证A系列、稀土、医药、黄金等核心宽基和行业主题类ETF [1][3] - 更名后简称遵循"标的指数+ETF+管理人名称"规则 例如"稀土ETF基金"变更为"稀土ETF嘉实"、"A500指数ETF"变更为"A500ETF嘉实" [3][5] - 更名不涉及基金合同修订及持有人权益变更 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 [4] 行业ETF命名标准化趋势 - 年内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等多家公募相继披露类似改名公告 例如天弘基金5月将8只ETF更名为"沪深300ETF天弘"等格式 [5] - 标准化命名可提升产品辨识度 解决原有简称中标的指数差异、信息缺失、词汇冗余等问题 例如"碳中和50ETF"实际跟踪不同指数 [7][8] - 当前全市场ETF产品达1186只 规模4.17万亿元 投资者超2100万 命名清晰化有助于降低信息筛选成本 [7][8] 命名调整的行业影响 - 扩位简称增加管理人及投资方向描述 便于区分同质化产品 例如中证A500ETF基金、中证A500指数ETF原名易混淆 [8] - 新命名规则强化产品定位与市场热点关联 例如"科创医药ETF嘉实"突出科创属性 助力基金公司营销推广 [2][8] - 标准化命名消除冗余词汇 如"沪港深300ETF基金"去除重复的"基金"字样 提升投资者记忆效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