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据治理现状与趋势 -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正加速融入银行运营各环节,成为拓展营收的重要引擎,应用场景包括小微客户信用评估、零售客户精准画像、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创新 [1] - 银行数据治理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数据报送与治理违规罚单频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银行将数据管理部门独立并抬升至一级部门 [1] 银行数据治理组织架构调整 - 2024年多家银行设立独立数据管理部门:浦发银行设立总行一级部门"数据管理部",工商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组建总行数据管理部议案 [3] - 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行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城商行中青岛银行、贵阳银行、苏州银行等均单独设置数据治理一级部门 [3] - 部门命名存在差异化:交通银行设"数据管理与应用部",华夏银行设"数据信息部",光大银行设"数据资产管理部",江苏银行设"大数据部",体现数据治理不同阶段特征 [4] - 南京银行行动较早,2018年3月即成立数字银行管理部,承担全行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双重职能 [4] 数据治理监管政策与实施进展 - 2018年原银监会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要求建立自上而下治理体系并明确董监高职责 [6] - 2020年数据首次被国务院列为生产要素,2024年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基本建成适应数字经济的金融体系 [6] - 政策出台7年后,商业银行数据治理仍普遍处于"打补丁"阶段,缺乏全生命周期治理机制,中小银行尤为突出 [6][7] - 多数银行数据治理工作仍归属科技部门,部分通过委员会协调但作用有限,仅江浙区域中小银行因认识数据价值而主动推进 [7] 数据治理实施难点 - 银行高层普遍将数据治理视为部门级任务而非全行战略,导致资源投入不足 [10] - 部门壁垒导致数据孤岛问题,二级部门缺乏问责业务部门的权限 [10] - 数据资产化涉及业务流程重塑、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系统性工程,启动难度大 [12] - 监管滞后性使新兴业务缺乏治理框架,中小银行面临合规成本高企问题 [12] 数据治理监管处罚与改进措施 - 2025年前5个月涉及数据报送与治理违规的银行罚单达118例,涵盖虚报瞒报数据、EAST数据漏报等多种类型 [15][16] - 典型处罚案例:农业银行周口分行因监管统计数据不真实被罚50万元,江阴银行因重点领域数据不准确被罚60万元 [16] - 领先银行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平安银行制定企业级标准超200项,中信银行累计建设基础标准2.5万项,厦门银行建立2600余项分析标准 [17] - 部分银行开始战略级重视:浦发银行加强源头治理,华夏银行形成集团化体系,齐鲁银行将数据治理提升至全行战略层级 [19]
深度丨“打补丁”易,建规则难,银行数据治理7年仍在破局
证券时报·2025-05-23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