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体大爆发,腾讯要怎么做?

腾讯AI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全面拥抱AI"作为2025年核心战略,打通各业务条线与AI能力壁垒,采用激进投入策略[1] - 战略聚焦"四个加速":大模型、智能体、知识库和基础设施,其中智能体被视为关键应用范式[1] - 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强调AI将推动企业转型为AI公司,个人成为"AI加持的超级个体"[1] 智能体行业现状 - 行业对智能体定义尚未统一,普遍理解为能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自动完成复杂任务(如订机票、数据统计)的虚拟助手[2] - 当前智能体存在三大核心问题:能力边界受限(权限/API接口/数据孤岛)、交互方式碎片化、底层架构不统一[2][3] - 真正具备自主思考、规划、执行能力的智能体仍属稀缺,多数产品仅为传统SaaS叠加AI概念[2][5] 腾讯智能体技术突破 - 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融合确定性工作流与自主规划机制,实现灵活性与确定性的结合[5][9] - 创新"全局视野"智能体节点,在工作流中嵌入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的智能体,突破传统串行执行局限[9] - 技术储备涵盖知识管理(企业知识体系构建)和工作流能力(业务流程自动化)两大核心模块[9] 多模态技术进展 - 视觉/多模态模型发布节奏加快,源于客户需求驱动(如视频内容检索、自动标签生成等场景)[6] - 大模型显著提升多模态能力:语义空间映射增强检索、视觉+文本协同理解、Agent+工作流实现自动化重构[7] - 媒体AI中台案例显示,传统AI技术对长实体识别准确率低,大模型使语义理解准确率提升超30%[6][7] 行业挑战与趋势 - 技术挑战:Agent框架快速迭代中,复杂任务拆解执行准确率尚未达到100%[10] - 认知挑战:企业用户对智能体的应用方式存在理解鸿沟,需通过培训/服务弥合[10] - 行业趋势判断:智能体与大模型相互促进发展,但AI进步应关注全技术栈(语言/多模态/语音/视觉模型)[11] 腾讯AI生态协同 - 智能体开发平台定位为整合公司AI能力的枢纽,例如在寄快递场景中调用端到端语音识别模块[12] - 平台与既有产品形成技术闭环,包括知识引擎、媒体AI中台等解决方案的底层能力复用[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