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演进 - 数字人技术从静态形象发展到智能交互 实现音素到视素的精确映射[4] - 早期技术(2017-2020)依赖CNN和GAN 存在表情僵硬 口型不同步 数据依赖性强等问题[4] - 技术突破期(2021-2023)引入NeRFs和3D Morphable Models 支持半身/全身动作生成并融合多模态模型[4] - 大模型时代(2024至今)采用Transformer 扩散模型和DiT 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 具备实时交互与情感驱动能力[5][6] - 新型模型可在同一视频中生成半身/全身运动 逼真表情和动态背景 如OmniHuman-1和Character-3模型[7] 现实应用 - 消费者市场:通过单张图像创建动画角色 大幅降低创作成本 应用于AI主播 播客 音乐视频等内容形式[9] - 中小企业领域:数字人广告代言无需雇佣演员和制作团队 为电商 游戏和消费类应用提供新营销途径[11] - 跨境电商通过数字人直播系统以每月数千元成本生成多语言虚拟主播 显著降低人力成本[11] - 大型企业领域:数字人用于员工培训自动化 如模拟销售谈判 以及高管形象克隆创建个性化内容[12] - 企业利用数字人提高内容制作效率和规模化能力 增强高管影响力并实现1对1互动[12] 技术难点 - 数字人面部连贯性需改善 上下文感知的表情表达仍是挑战 如虚拟形象说"我累了"时自然打哈欠[14] - 高质量唇形同步困难 OmniHuman模型通过庞大数据集训练实现音频控制面部帧生成[14] - 身体动作生成虽已实现完整身体 但规模化应用和用户交付仍处早期阶段[14] - 背景环境需与场景协调 包括光照 景深和交互效果 理想状态应能与物体互动[14] - 数据传输延迟问题突出 数字人产业链节点割裂 制作调优存在高壁垒[15] - 数字人运行消耗大量计算资源 需专业团队维护 增加企业运营成本[15] 未来发展方向 - 角色一致性与形态转换:从单一固定外观转向多样化选择 支持用户自由变换虚拟形象[18] - 更精细动作与丰富表情:数字人将理解脚本情感内容并做出恰当反应 实现自然手势和智能动作推断[19] - 与现实世界互动:数字人可在广告中展示产品 实时互动应用包括AI医生视频咨询和AI销售助手引导[20] - 底层模型技术显著提升 生成高质量数字人形象 算法优化和算力增强推动交互能力与情感表达进步[20]
AI大家说 | 从“形似”到“神似”,我们离完美数字人越来越近了
红杉汇·2025-05-06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