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核心意义 -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标志着从"政策性包容"向"法治化保障"的深刻转变 [1][3] - 法律名称中"促进"二字体现司法精神,为司法解释确立价值导向,要求司法机关在模糊地带案件中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为原则裁量 [1] - 将"两个毫不动摇"上升为法律规定,提供确定性保障,政策出台前需经法律审查,违反者面临违法追责 [3] 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三大优化方向 - 市场准入:打破隐形"玻璃门",建立统一法律审查机制约束政策执行部门,消除选择性执法现象 [4] - 融资环境:推动股权、应收账款等非传统资产担保融资,通过法律形式缩小民企与国企融资成本差异 [5] - 新质生产力:保护知识产权并明确科技企业融资规则,以制度性保障替代短期补贴,激发长期创新投入 [5] 重点关注的金融与科技板块 - 金融层面需解决融资不平等导致的经营成本高企问题,防止金融机构集中抽贷等非系统性风险 [6] - 科技企业融资需突破传统实物担保模式,转向知识产权等要素,法律需为新型融资方式营造发展环境 [6] 应对关税战的制度性优势 - 通过法治化提升确定性,构筑开放型制度优势,对冲美国"小院高墙"策略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性 [7] - 对外释放制度稳定信号:向国际资本提供政策连续性的"定心丸",同时增强民企转型信心 [7][8] 消除不确定性的机制设计 - 将法律要求融入交易所制度、招商政策等现有体系,消除歧视性条款和双重标准 [8] - 确立法律优先于政策的原则,民营企业可依法对抗行政歧视,维权能力实现质变 [8] - 压缩执法自由裁量空间,完善司法援助机制,对违法执法行为定性为"知法犯法" [9] 法律名称的特殊导向意义 - "促进"体现积极政策取向,既消除历史枷锁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彰显国家扶持决心 [10]
邓海清:很多人低估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价值,不要用“救市”的心态看法律出台
凤凰网财经·2025-05-02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