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签署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国际贸易暴跌60%,美国出口额从54亿美元骤降至16亿美元,失业率从3%飙升至25%,GDP缩水近30% [5][6][27][28][29] -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RTAA)打破高关税壁垒,推动美国与22国签订贸易协定,对协定国出口增长61%,平均关税从46%降至25%,奠定现代全球贸易体系基石 [32][33][34][35] - 历史案例表明贸易保护主义最终损害本国经济,而妥协与谈判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途径 [38][39][42][43] 前奏 - 1929年"黑色星期四"华尔街单日损失450亿美元(现值),农场主因欧洲低价小麦冲击面临经营困境 [10][12][13] - 经济危机催生政治说客集中游说国会加征关税,钢铁和纺织业成功塞入保护条款,但亨利·福特强烈反对未果 [15][17][19][20] 开唱 - 1930年6月法案以222:153票通过,胡佛总统签署时部分官员已显露忧虑 [22][23] - 加拿大率先对美国汽车征收50%报复性关税,导致底特律工厂裁员30%,中西部农产品因欧洲市场关闭价格崩盘 [25][26] 高潮 - 全球贸易额1929-1933年暴跌60%,美国经济总量从1040亿美元缩水至730亿美元 [27][29] - 失业工人排队延伸数个街区,中产阶级与流浪汉同领救济餐,凸显社会危机 [30] 曲终 - RTAA授权总统直接谈判关税,促成1934-1939年对22国出口增长61%,非协定国仅38% [32][33] - 该法案核心逻辑成为GATT框架基础,推动二战后多边贸易体系建立 [34][35] 尾声 - 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警告"关税筑墙终将围困自己",历史案例证明妥协智慧优于对抗 [38][40][43] - 柏林危机等更严峻对峙最终通过谈判解决,预示贸易战唯一合理终点是谈判桌 [41][42]
100年前美国大加关税,最后怎么收场?
商业洞察·2025-04-20 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