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视机业务战略调整 - 松下控股宣布重大战略调整 计划解散家电子公司"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并将电视机业务列为"问题业务"考虑出售或退出[3] - 公司后续澄清"解散"实为"重组" 但电视机业务去向仍未最终决定[3] - 2024Q3全球电视出货量排名显示 松下已彻底跌出前十 中韩企业包揽前五[3][4] 全球电视机市场格局演变 - 2024Q3全球电视品牌市占率前五为三星(17.6%) TCL(14.3%) 海信(13.2%) LG(13.2%) 小米(5.0%)[4] - 2024年中国三大品牌(TCL 海信 小米)合计出货量份额达31.3% 首次超过韩国双雄(28.4%)[4] - 中国品牌在7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市场出货量份额跃居全球第一[4] - 松下在日本本土市场份额仅剩8.8% 远低于海信系(41.1%)和TCL(9.7%)[5] 松下衰落原因分析 - 关键战略失误:2000年代押注等离子技术放弃液晶路线 2013年彻底退出等离子业务时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已达等离子电视20倍[5] - 组织架构臃肿导致转型迟缓 错过智能电视发展浪潮[5] - 2004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爆发(年增长260%)时 日系品牌拒绝跟进价格战策略 错失市场先机[6] 中国品牌崛起路径 - 技术突破:2007年海信建成国内首条液晶模组生产线 2008年研发出全球最薄LED液晶电视[6] - 产业链优势:上游(京东方等面板厂商) 中游(高效生产) 下游(渠道)协同发展 实现成本优化[10] - 价格策略:海信55英寸液晶电视在日本售价不足10万日元 仅为日系品牌同级别产品一半[10] 智能化时代竞争新趋势 - 2017-2020年中国电视智能化渗透率从17.4%快速提升至67.5%[7] - Z世代消费者选购标准变化:互联功能(38%) 游戏适配性(29%) 外观设计(25%)权重超过画质[10] - 中国品牌通过智能生态(小米 华为) 大模型交互(TCL) 深度学习算法(海信)构建差异化优势[9][12] 行业当前挑战与应对 - 2024年中国电视机出货量3596万台(同比-1.6%) 创十年新低 全球市场仅增长1.8%[10] - 价格战效果有限:2023年618期间100英寸电视均价腰斩 但线上销量仍同比下滑18.1%[12] - 头部厂商转向高端化(QLED/Mini LED) 三星专注QLED TCL主攻Mini LED(市占率连续两年第一)[12] - 小米Mini LED电视全球市占率达16% 位列前三 计划通过AI/物联网技术对标索尼[12]
全球电视大战:松下溃败,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