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市场现状 - 2025年以来美股科技龙头表现垫底,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从历史高点下跌10%和14%,动态P/E回落至20倍和24.6倍 [1][3] - 科技龙头平均回撤超20%,特斯拉从高点下跌近50%,美股头部7家龙头市值占比降至26%,盈利占比21% [3][23] - 港股科技龙头市值占比28%高于美股,但盈利占比仅18.2%,显示美股估值已部分挤泡沫但未达便宜区间 [3][23] 互联网泡沫对比 - 本轮AI行情以盈利驱动为主(盈利贡献46%),不同于互联网泡沫末期估值主导(1998-2000年估值贡献193%)[5][25] - 当前市场集中度更高:科技龙头市值占比26% vs 互联网泡沫期22%,但盈利匹配度更优(21% vs 9%)[4][15] - 行情阶段类似1997-1998年泡沫初期,纳斯达克年化收益30%接近1995-1998年32%,远低于泡沫期144% [15][45] 泡沫形成因素 - 宏观:1995-1998年美联储降息周期释放流动性,当前2023年降息预期反复导致货币环境提前宽松 [6][7][27] - 产业:1996年《电信法》引发光纤过度投资(利用率仅5%),当前《芯片法案》推动AI投资占GDP 6.9% [7][9][30] - 微观:互联网泡沫期风投狂热(2000年信息产业风投占比64%),当前一级市场更理性(2023年风投规模670亿 vs 2022年1730亿)[10][11][35] 泡沫破裂诱因 - 历史经验显示货币政策转向(1999年加息175bp)、资金回流新兴市场、微软反垄断案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主因 [12][13][42] - 当前风险点: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引发供给侧通胀,科技龙头资本开支合理性受DeepSeek低成本挑战 [14][20] 市场微观结构 - 估值:标普500动态P/E 20.6倍接近1998年底水平,风险溢价5.94%远高于2000年2.53%的极端值 [16][50][51] - 盈利:科技龙头营收增速13%接近1998年,净利润占比21%远超互联网泡沫期9%,现金流占比升至28% [17][57][58] - 情绪:个人投资者净看多比例-32%低于2000年46%,但融资杠杆2.55倍和机构抱团(仓位19.6%)创历史新高 [18][61][64]
中金:美股“泡沫”破裂了吗?——与互联网泡沫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