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金:南向流入还有多少空间?
中金点睛·2025-03-17 23:51

港股市场表现与南向资金动态 - 上周港股主要指数普遍下跌,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6%,恒生指数下跌1.1%,恒生国企和MSCI中国指数分别下跌0.4%与0.1% [1] - 板块表现分化,必需消费(+3.8%)、多元金融(+3.5%)及保险(+3.5%)领涨,媒体及娱乐(-1.9%)、信息技术(-1.7%)、可选消费(-1.1%)落后 [1] - 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创历史新高,周一净流入296亿港元,周三净流入262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流入特点 - 南向资金自2024年10月启动加速,2024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日均34.7亿港元;2025年初以来累计流入3,755.3亿港元,日均81.6亿港元,为去年两倍以上 [3] - 南向成交额占港交所主板成交额比例攀升至33.7%,持股市值占香港主板总市值升至10.5%,均创历史新高 [3] - 资金流向从高分红板块转向科技股,春节以来增持前十大个股1,330.9亿港元,其中阿里巴巴获净流入734.6亿港元,占全部流入31% [8] - 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通过ETF)、私募游资、险资和公募基金,内地可投港股ETF月度净流入创历史新高 [7][9] 外资与南向资金对比 - 外资整体小幅回流但规模有限,以被动和交易型资金为主,主动资金仍在流出 [4] - 海外主动资金流入主要以亚太区域资金为主,欧美资金未见明显回流 [4] - 南向资金成为市场主力之一,但无法完全掌握定价权 [2] 历史南向资金流入模式 - 南向资金加速涌入多发生在市场情绪亢奋时,短期流入高峰多对应行情阶段性顶点 [11] - 2015年初:互联互通启动,创业板大涨带动南向补涨行情,流入标的以金融和能源为主 [13] - 2017年底:棚改政策推动内房股大涨,"资产荒"促使险资配置高股息港股,前15大个股合计流入331.2亿港元 [14] - 2020年底:核心资产行情和中概股回归吸引资金,前5大个股(腾讯、中国移动等)合计流入2,684亿港元,占比86% [15][17] 南向资金定价权分析 - 南向资金在阶段性和局部板块(如高分红股、小盘股)具有定价权,持股占比30%以上的个股多为小盘股(市值<50亿港元)和红利股 [20] - AH溢价从141%回落至130.5%,反映南向资金流入对估值的收敛作用 [3][21] - 但港股做空机制(卖空比例可达20%)和大股东闪电配售(2025年3月配售规模已达474亿港元)限制了南向资金的绝对定价权 [23] 南向资金未来流入空间 - 估算2025年南向资金增量空间约6,000-8,000亿港元,总规模或达5.3万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15% [29] - 分投资者类型测算:险资空间3,500亿港元(港股配置比例提升至20%),私募基金空间1,500-2,000亿港元(配置比例提升5%),公募基金空间2,500亿港元(港股持仓比例升至40-45%),个人投资者(ETF)空间2,500亿港元 [24][27][28] - 科技股若南向持股比例普遍提升至20%(如小米当前水平),可带动约7,300亿港元流入 [30] 行业与个股配置焦点 - 高分红板块吸引力下降,AH溢价收敛至125%时股息率优势不再显著 [30] - 科技股成为配置核心,阿里巴巴、快手、理想汽车、腾讯、小鹏汽车合计占南向流入40%,当前南向持股比例分别为7.8%、11.6%、17.4%、20.2%、17.3% [8][30] - 银行、能源等传统板块仍受险资青睐,但流入速度放缓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