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需偏弱下的经济修复与政策应对
五矿证券·2025-09-26 03:44

通缩现状与历史比较 - 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负增长(2023Q2至2025Q2),持续时间超过亚洲金融危机(6个季度)和全球金融危机(3个季度)[1][11] - PPI自2022年四季度转负后持续两年处于0%至-6%区间,CPI长期在0%附近波动,核心CPI疲软[13][15] - 当前通缩由内需结构性疲弱主导,与1998年及2008年外部冲击引发的短期收缩存在本质差异[1][17][21] 结构性成因与传导机制 - 房地产、债务与财政形成链式反应:房价下跌削弱居民财富效应,土地财政退潮导致专项债从增量投资转为缺口填补[2][31][34] - 每新增1元名义GDP需投入5.9元信贷资金(2024年数据),信用效率边际递减加剧债务通缩耦合[36] - 外部关税与产业政策限制(如电动汽车100%关税、光伏组件欧盟反补贴)压降出口利润,传导至国内就业与收入[42][43] 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 - 日本通缩期间GDP平减指数连续15年负增长(1999-2013年),政策转机源于工资-服务价格联动与收益率曲线控制(YCC)[48][51][55] - 欧元区依靠负利率、资产购买(APP/PSPP)及定向长期再融资(TLTRO)组合,于2016年退出通缩边缘[63][67] - 可借鉴机制包括收益率曲线引导(非YCC)、结构性工具穿透及工资粘性培育,但需避免复制负利率等极端工具[60][70][71] 政策路径与时间框架 - 再通胀需按"托住名义—修复传导—再造预期"顺序推进,预计2026年平减指数止跌、2027年债务减压、2028年风险出清[72][74] - 财政需提高赤字率(建议至少5%)并扩大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回归增量投资导向[82][85] - 货币端需通过收益率曲线管理稳定中长期融资成本,结构性再贷款对接保障房及设备更新场景[83][84] - 改革重点包括房地产保障化转换、设备更新以旧换新(2025年1-6月社零增速5%),及培育工资-服务价格粘性[81][84]